正文

今夜星光灿烂(1)

观念的艺术与技术的艺术 作者:蒋原伦


——身披屏幕的新一代

写下这个题目时,我联想到的不是金鸡奖、百花奖的颁奖大会,或好莱坞的几十届盛典,而是想到了前些日子看的“达人秀”和央视的“星光大道”,想到千千万万做着明星梦的年轻人。

无论是大众文化最热情的歌颂者、拥抱者,还是其最严厉的批判者,在电视选秀节目产生之前,都不会料到文化工业和电子技术相结合,会有如此的创造力,能在一个娱乐节目中制造成批的明星,它不仅能满足一部分人的明星梦,还能将扮演明星作为一种持续不断的游戏,使得每星期都有明星产出,使得造星成为日常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明星一直是大众文化的焦点,光芒四射。明星在大众文化和电子文化中的作用,有点像典型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记得当年讨论文学作品,会在人物塑造典型不典型这个问题上纠缠不休,其实,再典型的文学人物都是躺倒在纸面上的,而明星则是站立在银幕荧屏上的,有时,一部故事平平的电影,有了大明星,就有了质量的保证,或者说票房就有了保证。

英国学者理查德·戴尔在多年前写了一部学术专著《明星》,似乎就有了明星学或明星研究这档子学问。书中概括了有关电影明星的社会学和符号学的诸种研究视角,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当然,明星更可以归于神话学的范畴,这是大规模的文化工业、现代传媒、金融资本主义这三者合谋生产的现代神话,在这一神话中,“明星制是它们制造出来的第一批产品”。

所以,以下的说法有助于人们加深对明星现象的认识,如:明星是“无权势的精英”——“他们的制度性权力十分有限,或者说不存在,不过他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都会引起相当大、有时甚至是极大的兴趣”;明星是“虚构事件”,因为“明星看上去充满意义,但实际上空无意义”;“明星是这样一种映像,公众从中揣摩以调整自己的形象??一个国家的社会史可以用该国的电影明星书写出来”;等等。

就我本人,更感兴趣的是《明星》一书中所提及的媒介学立场,即认为是特写镜头创造了电影明星,特写不仅是“无声的独白”,还能将明星从一群演艺人中凸显出来,以亚历山大·沃克的说法:“在摄影机贴近到足以摄下表演者的个人特征之前,电影明星一直不能从舞台演员群体中脱颖而出,而特写镜头正是摆脱的第一步??它把表演者同周围隔离开来,把观众的目光集中于表演者的容貌和个人特征,而且有时候几乎同他或她的表演才华毫无关系。这应该是突破舞台传统的决定性一步,是构筑艺人独创性的最有潜势的手段,也是观众和电影演员两者的情感在心理上互相交流的开始。”①

戴尔研究的是银幕上的明星,培育一位电影明星,无论从经济成本还是从时间成本看都是昂贵的,一个明星的成长有漫长的过程,还要有天赋和种种机缘。当然还有更为紧要的前提,即明星必须扮演某个角色,借角色而成名,如扮演埃及艳后、扮演安娜·卡列尼娜或特工007等。只有作为成功的角色的明星,才能成为生活中的明星。这个前提常常被人们所忽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