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今夜星光灿烂(3)

观念的艺术与技术的艺术 作者:蒋原伦


伊尼斯没有来得及归纳影像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影像文化似乎是口头传统的回归,或者说是口头传统和书面传统的结合。其实,无论口头传统还是书面传统远远不能涵盖电子文化,毋宁说这是开启了镜头下文化的新路径——影像叙事路径。

影像叙事文化,多个因素并存,很难归类为某种单一的语言,比如归为视觉语言,归为图像语言。因为它显然不同于单纯的视觉语言或图像语言,如绘画或摄影图片等。影像所提供的内容要庞杂得多,不可能如绘画和摄影,只经由艺术家个人的提炼加工,是单方面制作而成的。影像叙事文化是多方面互动的产物,有点像时下的演唱会,编导们只能把握大的进程,歌星和观众的现场热烈互动是无法预先设计的。

新一代人在镜头前的表演(或表达能力)显然要好于他们的父辈,这是他们从小受电视文化熏陶的缘故。他们的童年生活和电视联系在一起,主动或被动看电视,电视对他们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行为之中,由此读解镜头语言的能力超越于他们的前辈,或者说他们对于电视机或摄像机所传递的信息有更丰富、更到位的理解,因此也有相应的表现或表达能力和更容易被激起充当明星的欲望。

影像文化的雅俗不仅仅是表演者个人素质的体现,还有大量的技术因素和总体氛围在起作用,这些技术语言也是今天的时代语言,它们复合地共组在同一语境中,形成主导意蕴。与数千年深厚积累的书面文化相比,仅仅百来年建立起来的影像文化是肤浅的、直观的、表面的。然而其不可阻挡的势头不会永远停留在肤浅的层面,影像文化所传递的内容、意蕴及其波茨曼所看重的“连续性”和“意义世界”,或许需要在电子媒介环境中慢慢积累,并在各种传统的融合中逐步递进。

像伊尼斯那样将融合的文化简单划分为口头传统和书面传统是过于简单化了。在口头文化和书面文化的长期并存中,它们互相交织、互相影响,不仅口头文化对书面文化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书面文化也对口头文化有反影响。即如美国学者沃尔特·翁在其《口语文化和书面语文化》中所提出的“次生口语文化”概念,正是这种被他称为“后印刷文化”的产物,其实在印刷文化时代也大量存在,一个饱读诗书的老学究的口语和山野村夫或市井细民的口语,风味肯定有别,因为前者的口语中,有书面文化的深深烙印。长期浸淫在印刷文化之中的现代人,无法摆脱书本的缠绕,因为书本及书本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其实就是现实环境,就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

当然,沃尔特·翁之所以强调“次生口语文化”,是为了将电子文化中的口语,与前印刷时代的口语加以区分。在这位学者看来,电子文化中的口语所具有的“强烈的群体感”和“敏锐的社会意识”,是“原生口语文化”难以企及的。这里没有孰高孰低,倒是有不同的偏向。说偏向并不意味着有一个不偏不倚的正方向,只是表明有多少种文化类型,就有多少种偏向,如口语文化偏向、印刷文化偏向或电子文化偏向。而如今,当明星或参加明星秀就是年轻一代人的文化偏向,也是他们特有的一种生活实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