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利用淞沪会战作为对他的军事竞争者的一个考验。后者都标榜自己是“爱国者”,但他们会真正派遣自己的部队去保卫祖国吗?很多情况下,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广东将领薛岳和四川将领刘湘就是两位典型的地方指挥官代表,他们积极派遣部队,以支援中央军的国民党将领。一些之前不愿意将部队派遣至可控区域之外冒险的地方军阀,如今也表示同意当局的调遣。在过去几周的战斗中,有超过20 万的中国士兵来自中国南部和中部地区的各个省份。具有讽刺性的是,在相对和平时期让蒋介石大感头疼的国家统一进程,反而在战争时期聚沙成塔地得到了加强。
上海的战事也使得蒋介石在争取外国支持方面获得了令人惊讶的进展——中苏结成了同盟。在西安事变中为释放蒋介石积极奔走的苏联,如今对中国卷入对日战争颇感兴趣。此时,淞沪会战向世界表明了一个事实:日本是全球和平的巨大威胁。8 月20 日,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与国民党政府达成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事实上,它包含了很多更为积极的帮助,而远非“不侵犯”:1938 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约300 架军用飞机,还有2.5 亿美元左右的弹药和其他援助。尽管蒋介石持有反共立场,但如今他却必须依靠莫斯科来求得生存,其中的讽刺与他的老对手汪精卫颇为相似(汪精卫最初是革命者,最后却沦为卖国贼。——译者注)。对于他的新同盟,蒋介石没有秘而不宣。1937 年9 月,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周佛海在日记中称蒋介石很聪明,他能够将与中共、苏联达成的协定公之于众。周佛海原本担心与中共联手可能会引起外国观察家的侧目,但事实并非如此,他对蒋介石的判断表示祝贺。随着战局的不断恶化,汪精卫告诉周佛海,政府不应该这么快终结与日本的外交关系。周佛海表示同意,并批评宋子文的一篇主战的演讲“天真”,对中国的大局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