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寸山河一寸血(3)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 作者:(英)拉纳·米特


这些负面看法集中体现了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外交官的态度。“中国政府会倒台,但中国却会长存”的观点是西方长期以来的清晰观点。他们认为,对传统绵延不绝的“契丹”国(“契丹”,中世纪欧洲对中国的称谓。——译者注)而言,现代政府是格格不入的。有些人始终难以接受“国民政府是现代新中国土生土长的产物”的观念。麦基洛普的备忘录也勉强承认,国民党的问题并非都是它自己造成的,一个走向现代化的政府只有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才会放弃其经济资源及国外先进技术。但这一点令西方列强颇感不安,因为它暗指西方列强应该受到谴责。英国最不想看到中国发生战争。欧洲的处境日趋暗淡,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即将踏上命途多舛的慕尼黑之旅,最终更是为了取悦希特勒而将捷克斯洛伐克的几个地区拱手相让。麦基洛普的备忘录中的言辞有颇多自相矛盾之处,暴露了这些外交官们心中的不安。麦基洛普是在为英国的不作为寻找借口。对蒋介石政府而言,他们面对的挑战就是去证明麦基洛普的悲观预测是错误的。而事实上,也有像罗伯特·豪这样的英国外交官写信给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伊登,表示反对麦基洛普的观点,称中国不应该得到“特殊装备”,但英国中立派也不应该限制国民党对武器的进口。

外界对中国抗日的评价依据的往往是中国民众的士气。作为中国媒体界的杰出代表,杜重远需要做的就是凝聚人心的工作。他鼓励他的读者坚持抗日斗争,但也会毫不留情地批评抗战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待在大同的日子里,他遇到三五个受伤的士兵,这些人都是汤恩伯将军手下的士兵。1937 年8 月中旬,在北平西北45 公里的南口镇,汤恩伯率军英勇作战,损失士兵2.6 万人。他几乎没有获得中央军的支持,因为蒋介石觉得北方大势已去,于是再次将其最精锐的部队留守华中作战。士兵们向杜重远诉苦,揭露他们的艰苦努力是如何因为缺少物质支持而付诸东流。杜重远是这样向读者描述这场败仗的:

南口阵地本极险要,惜乎(第)二十九军驻防时丝毫未建工事。我军开到南口,一方作战,一方施工,在机枪炮弹之下施工,如何得手?且吾方无飞机无高射炮,敌人飞机来轰炸时,只有站着等死……这样的惨烈牺牲不知若干。每天只进一食,因输送伙夫彼时被敌机炸死。而最觉凄惨者,当吾方退却时,许多重伤的弟兄们无人照管,有的匍匐于道旁,有的饮枪自杀,最后吾等虽侥幸归来,而商庙开门,无人过问,请问吾辈为谁而战,为谁牺牲?

发现所到之处普遍缺乏抗战热情,杜重远感到十分痛心。他为遇到的士兵提供了一些资助,找车将他们送往太原。他叹道:“此次在大同所见种种现象,至为痛心,伤兵之惨状如此,民智之闭塞如彼,而一班腐化军官,犹复计算在此次战争中可得若干粮秣,若干贴饷,手拿算盘的军人们,如何可以作战?”回太原的旅程并没有缓解他的悲观:“不料道路越走越坏,又走到天昏地暗……(车子)几乎滑到崖下。”于是大家只得下车步行,在泥泞的土路中一路跋涉,直到凌晨1 点才到达目的地。他进入山西饭店后叹道:“真有出地狱而入天堂之感,一夜的酣睡,非笔墨所能形容了。”

汽车行到险处常令人不寒而栗,乘坐火车又会出现各种问题,还有种种不适,但跟残酷的战争相比,这些似乎微不足道。不过,尽管战争是改变冲突的关键所在,但跟战时的日常生活相比,它并不占主要地位。20 世纪全世界发生了多次战争,发生在中国的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对国民党来说,报刊是传播舆论的有力武器,杜重远的专栏就是这一武器的组成部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