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人生是支离破碎的这个事实,是成年人对自由的体验;然而,这些散落的碎片依旧必须找到地方安顿,最好能安置在一个足以让它们茁壮成长的地方。
——理查德·桑内特,社会学家
To accept life in its disjointed pieces is an adult experience of freedom, but still these pieces must lodge and embed themselves somewhere, hopefully in a place tat allows them to grow and endure.
—Richared Sennett, sociologist
一个人的身份并非从其行为得知,而是从一个人坚持讲述特定故事的能力中发现的。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家
A person’s identity is not to be found in behavior...but in the capacity to keep a particular narrative going.
—Authony Giddens, socillogist
“青春,就是做自己想做的,走自己想走的,存在着,坚持着,微笑着。”这是一句多么动人的价值观,简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可是,那些听这句话长大的孩子呢?
和伊恩的心理辅导进展得并不顺利。像很多在“青春,就是没什么不可以”的价值观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样,真正面对当下,却突然退缩了。
尽管前路漫漫的青春给人迷茫和不安全感,却也恰恰因为这份不确定性,带给了我们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青春,就是没有什么不可以”听起来让人无限遐想,相较之下,“数码设计”就显得苍白而局限。当我们认真考虑选择数码设计这条路时,伊恩开始裹足不前了……他还不甘心“和其他人一样,朝九晚五地做打卡族,从20岁能看到50岁的模样”。
》晚熟,就是从“我不是谁”变成“我是谁”
看过上一章讲解的朋友们应该能理解,伊恩其实是在偷偷地“追求荣耀”:与其说他遭遇“应该的暴行”,不如是一场“不应该的暴行”。他并没有追求“全A”的人生,也不求“士不可不弘毅”的潜能发挥。他之所以追求荣耀,是因为他想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