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日记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变化:
有一阵子,我担心自己小看了自己,比如没有拿到富布赖特奖学金,或者没有去继续读研深造。虽然我知道这些选择不会让我快乐,我也并不希望做这些;可是,我的工作似乎毫无可取之处,跟别人一比太拿不出手了……但我明白自己不应该在意别人怎么看我的人生,因为它本来就不完美。
现在,我不再担心现在的工作是不是“屈才”,也不再总发愁下一步路该怎么走,只是安下心来做好今天的事。别人愿意给我这份工作机会,我也愿意去试试。我发现,当我不再觉得高人一等,而是全身专注在学习和结果时,我反而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工作也越来越顺利。
就像成熟的麦子总是低着头一样,或许是我一点点变谦虚了吧……因为我发现,大格局是来自对自己既有才能的投资并将眼前的事儿全力做好,因此我才能找到一个先前从未考虑的工作岗位,也更懂得了看重自己的天赋。现在我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和自信,也更学会了坚持。就像是梦醒后的涅槃,我20多岁的生涯历经了绝妙而深刻的觉醒,我也非常感谢之前那段纠结和迷茫带来的转变。
》我真的闯过了,我只想回家
在学校和工作上,塔莉亚都有过“追求荣耀”的迷思,现在好不容易成为过去式了。谁想到,这两年“应该的暴行”却缠上她,一缠就是好几个小时。每次打开facebook,看着屏幕上一张张没有她的聚会照片,她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味道。常常要因为去不了朋友聚会而道歉,虽然她确实不想把周末时间用来跟朋友喝酒侃大山。
这个姑娘又一次哭着来找我。
“现在我不是应该在法国或者其他地方旅行吗?少说也要旅行两三年吧?”她一脸的困惑,使劲压着火气。
我问她:“去法国旅行是你现在想做的事儿吗?”
“倒也不是,”她吸着鼻子说,“可我难道不应该拥有自己的《一辈子做女孩》(Eat,pray,love)吗?”
之前就听过这种“应该”口吻的我,用一贯的语气回应她:“你知道吗?伊丽莎白·吉伯特(Elizabeth Gilbert)在她这本以离婚后旅行为主题的概念书大卖之前,早已是多年的资深作家。《一辈子做女孩》不仅是她的发现自我之旅,同时也是她的工作。等有人资助你几万块钱去看世界,我们再谈。”
她破涕为笑:“没错!这个书里也提到了,不过我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