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望先了解点哈佛历史,再参观哈佛的话,可以先去哈佛园对面的霍利约克中心导览办公室,那里会有哈佛学生为你解说,一般来说,45分钟就能让你大概了解哈佛。如果你够幸运,遇上一个口才好的学生,那你就会知道许多有趣而丰富的故事。当然,这些解说员肯定是说英语的,记住,没有翻译。曾经有几次,我陪着首尔的客人一起参观,当时就在想,像哈佛这样把学校当做景点,甚至连导游都准备好的大学,全世界到底有几所呢?既然参观的重点在于约翰·哈佛的铜像,那在铜像前留下“到哈佛一游”的照片自然就不能错过。不过比起照片,铜像的“三谎言”更加吸引人。
谎言就刻在铜像上面“约翰·哈佛,创始人,1638”。
第一,刚才已经说过,约翰·哈佛并非这所大学的创始人,他只是财产捐赠者而已。第二,哈佛并不是创立于1638年,而是1636年,1638年是它的实际开校时间。第三,铜像并非约翰·哈佛本人的样子,因为,根本就没人知道约翰·哈佛长什么样。
哈佛大学在二百五十年校庆时,决定建一座约翰·哈佛的铜像,却没有任何关于约翰长相的资料,所以雕塑家丹尼斯特·法兰西从当时的哈佛学生当中,选出一名叫修门·霍尔的学生,以他为模特进行雕刻。所以游客们满怀崇敬仰望的这座铜像,其实和约翰本人没有任何关系。
人们总是有猎奇心理,传闻永远要比真实来的刺激有趣。所以,如果只是一本正经的说哈佛如何培养精英,这里的学生多么厉害之类的,估计游客都要睡着了。人家是来旅游,又是来普及历史知识的。一个充满谎言的雕像,反而让哈佛有了一丝轻松与活泼。
神话和传说,要半真半假才让人欲罢不能。
哈佛以“Veritas”(拉丁语:真理)作为校训,并为自己身为捍卫真理的殿堂而自豪。难道铜像上的三个谎言是他们的疏漏么?或者这只是哈佛人“可爱的幽默”,想让大家在这种无比严肃的地方也能开怀大笑?
上帝知道答案。不过谁在这个问题上较真呢?哈佛的一流形象是营销学的成功案例。可口可乐的广告强调,只要喝一口就能让你浑身畅快;耐克运动鞋的广告,强调只要穿上它就能健步如飞;哈佛的广告强调,“哈佛”能给你未来。进入哈佛,就等于进了保险柜(如果你好好利用哈佛的话),可以有更好的工作,更高的学术追求,无论以后选择什么职业,都会有强大的哈佛人脉在背后支持你。最重要的是,成为哈佛学生,就等于成为了美国的希望。
哈佛拥有让学生被“一眼认出,无比信任”的能力。
保证学校的教学水平固然重要,但维护学校的声誉更是必须。如今我们对“哈佛”二字充满敬畏和向往,其实都有赖于学校对于自身品牌价值的营造与维护。几年前,哈佛大学曾经对韩国一份名叫“哈佛”的学习杂志提出诉讼。还有日本的私立学校、台湾的出版社、印度的香烟公司,都曾经因为取名叫“哈佛”而被哈佛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