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儒者说:先学做人再学养生(1)

儒家养生大道 作者:张其成


无论道家、佛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再怎么宣传,再怎么受人追捧,高高占据中国历史思想制高点的还是儒家。儒家的思想印记无处不在,即使医学与养生学这么具体实用的学科也深受影响。儒家思想之所以能这么深入人心,能得帝王统治阶层的认可,能为人们接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浓浓的烟火气,也就是俗话说的接地气。它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指导人的一言一行,乃至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可以说儒家的智慧光耀着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这其中当然也包含了养生的学问。

儒家主要从生的角度来看待生命,是一种入世的生命观。儒家不注重死亡本身,而讲究慎终,主张把严肃的生活态度坚持到最后一刻。

儒家的生命观主要可概括为两点。

一是“事人爱人”“知生知命”的生存观。“仁者爱人”是儒家的基本命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本、人道精神。孔子主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人应当把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当下现实的生命之上,不要分心去考虑死亡以及死

后世界的问题。孟子提出的“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认为尽管人之寿命长短是由天命决定的,但每个人还是应当重生,尽量避免危险,妥善保养自己,以享尽天年。

二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生命价值观。在儒家看来,生命的道德价值是比生命更为贵重的东西。活着的时候应努力创造人生的社会价值,有一个充实的道德人生。当人的生命和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发生冲突时,应当牺牲个体“小我”的生命,维护社会“大我”的尊严。人的生命因仁、义而有价值,个体生命与仁、义相比,为了取义可舍个体的生,为了成仁可舍个体的身。

下面我们再拿道家的养生观之作比较。道家的养生观是一种自然之道的养生观,是顺应自然、适性重生的生命观。“贵身”是老庄道家的重要思想。老子认为人存天地之间,与道、天、地并为“域中四大”,身体是人的根本,人应该像重视大患一样重视身体。他说:“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是啊,养生不就是为了更好地活着吗?如果身体都没有了,那当然也谈不上养生了,只有真正懂得“贵身”“爱身”的人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

庄子反复强调,人在生死问题上要顺乎自然,“不悦生,不恶死”,生而无乐,死而无悲,不以生死为念。他把生死看得如同春夏秋冬四时的更替一样普通。庄子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又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庄子对死亡持自然态度,让人们在主观意念上把死亡作为生命的一种自然、合理的发展归宿,无怨无悔地接受下来,从而获得一种达观的死亡观。“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死了,就不会被他人管制,没有春夏秋冬的交替,就算当皇帝也没这么自由、快乐。在庄子看来,死不是一件可悲的事,反而是得到了终极的自由。日中则仄,月满则亏,物壮则老,生老病死只是自然界存在的必然规律,因此庄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安然面对死亡。死不过是摆脱了人生的一切牵挂和烦恼,自由自在、任意逍遥,是最惬意不过的了,故而人们应当生时安生,死时安死。这种将生死纳入自然之道的生命观,表现出其顺其自然、不骄不躁、清心寡欲、安命无为的生命态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