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儒者说:先学做人再学养生(2)

儒家养生大道 作者:张其成


庄子对生死的看法十分豁达与超然,但是他明确反对为了名利去做害生的事情,他认为伯夷为了善名死于首阳山下,盗跖为了名利死于东陵,他们虽然死亡的原因不同,但是干的事情是一样的,就是戕害自己的生命。所以后来《淮南子》就说,追求富贵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让你左手握着天下之图,右手割破自己的喉咙,就是最愚蠢的人也不会那么做的。所以“生尊于天下也”,反复强调只有真正懂得贵身、爱身的人才能得道。

那怎么以身养生呢?道家特别注重养“精”。精属于物质的、有形的层面。什么是精?我们常说的,比如精液、血、水谷精微这都是精的范畴。什么叫水谷精微?喝进去的水,吃进去的粮食里面的营养成分,这是广义的精。但是我这里重点讲的是狭义的精,就是肾精。我们今天的养生,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全是物质层面的问题,是形体方面的问题,是关于具体脏器如何调养的问题,能首先想到的手段也全是物质化的,比如吃什么、喝什么。这所有的内容都归属于养精,养精就是解决物质层面、形体层面的问题。

东晋初期有一位著名的医药学家和道教炼丹家叫葛洪,自号抱朴子,写了《抱朴子》,分内、外篇。内篇主要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等事;外篇主要讲人间得失,评论世事。这本书跟很多道家著作一样,有很多关于丹药养生方法,也有如何保益肾经的健身术、修炼法门。

这里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道家与儒家的不同,儒家也重视身,说身体是父母给的,不能损害,说危险的地方不要去,危及生命的事情不要做,不要以身犯险。但如此珍惜生命,珍惜身体又是为什么呢?是为了做更有意义的事,为了大义,为了大我。道家珍惜这个身是为了什么呢?为的是安乐地生活,自然而然地生活,道家的终极目的是返朴归真,最后成为真人、仙人。

由此可见,儒家的养生观是一种重视养心和养德的养生观。和道家比起来,儒家并不那么重视身体的修炼,而是重在建立和谐社会,使人们能和平共处、国泰民安。儒家的教导其实就是精神养生的教导。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千百年来,鼓舞了很多仁人志士,直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相通的。儒家的中庸、立德、修心、尽性、礼乐等,也可视为精神养生的方法。

孔子认为,天道以中庸为法,过犹不及。养生要谨守中庸之道,才能颐养天年。孔子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说“君子先慎乎德”。事实证明,以德立身是养生的重要根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出色的儒学大师,《孟子》一书中蕴藏着不少养生思想,尤其是孟子所倡导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对后世影响很大。由于孟子养生得法,活了84岁,孔圣人活了73岁,七八十岁在当时都是高寿了,所以中国有句俗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我自去。”《孟子·公孙丑上》说:“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讲的是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实际上是重道德、讲仁义的儒家养气法。养气的根本是以精神意志为主导,只有胸怀坦荡无私的人才能使气保养充盛。《孟子·尽心章句下》:“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养生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欲望,一个人欲望太多,会身心疲惫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