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仁者寿”:养生第一命题(1)

儒家养生大道 作者:张其成


“仁者寿”是儒家养生的第一命题。仁德就会长寿,在很多人看来这好像是不合逻辑的,但儒家的主题就这样简单,儒家追寻、宣扬的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仁”字。

我们提到大夫会说“医者仁心”“医乃仁术,“仁者爱人”,仁就是爱。仁这个字在郭店楚简中写成“身心”。表示身心合一、身心和谐。后写成“仁”,二人为仁,表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两种写法都可推导出“爱”的含义。爱必须从心到身出发,人与人的最本质关系应该是爱。

古时候的知识分子差不多都通医理,晓医术,所以作为儒家代表的文人也都是懂得看病的,这也就为他们养生提供了方便。

古时候还有一种儒医,就是可儒者成为行医的医生,或者说行医的人崇尚儒学。如果真是一个崇儒的知识分子行医的话,不管他的医术高不高明,至少医德是有保障的,因为儒者的第一要素就是爱人,有一颗仁爱之心。

也正是中国文化的这个特质,造成了儒医不分家的结果。儒家有很多医学、养生学的论述,中医也吸收了很多儒家的观点。

《黄帝内经》中就接受了孔孟的养生观点,认为那些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长寿者,大多因为他们能够“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即所谓“德全而不危”。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中医看来这都是可以让人活到天年的保障。中国的养生家也一直遵循着这一思路把养生文化发展了下去,强调养生必须与道德修养相协调,也就是养生离不开道德,反过来说,也就是提高道德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养生的过程。事实上,良好的道德情操,确实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心理健康则是去病延年的必要前提。

孔子分析了人为什么不能长寿的原因,是因为“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 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者,兵共杀之”。《孔子家语》前面我们说了,孔子认为生死有命,注定你要死,那么不用徒增烦恼,抵抗也没用,但是有些人的死不是寿数到了的自然死亡,用老百姓的话来说,是自己作死、找死,这就不是天命的问题了,是人祸。而这种死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日常生活出了问题,不按时起床睡觉,休息得不好,睡得有问题,吃喝得不对,劳役过度等等,这些生活习惯可以引起疾病,而这种死法是大家都注意到了的。一提到养生,大家也都是从这种日常生活习惯着手,以防病治病为长寿的根本。孔子也是这个观点,他也认为生活习惯失常是长寿的罪魁祸首。

但孔子又提出了第二种,这个观点就不是大多数人所考量的范围了,也不会把这个当成长寿的重要因素。孔子说以下犯上,贪得无厌,不控制自己的欲望,就会犯法,会被刑法杀死。现在即便犯法了,被判处死刑的也不是很多,大部分人可能会判无期或有期徒刑,虽然没死,但是在一个没有自由的狭小空间内忏悔自己的过错,不能见家人朋友,不能享受正常人的快乐,虽然没有剥夺他们的生命,但他们的日子过得必然也不会惬意,他们或受到良心的谴责或被自由的渴望煎熬,不快乐的生活会影响人的健康,即便活得久,这样索然无味的日子只是时间的流逝而已,对于他们又有什么意义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