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婚之前,这些不安不会引起什么问题。怀有这些不安的人会表现得人际关系和谐,平易近人,还可以很好地进行社会生活。但是,一旦他们结婚生子,这些不安就会一点点地萌发,并逐渐蔓延。生了孩子,成为父母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照顾”与“保护”。他们心中的不安与这里的“保护”有着最直接的联系。这样一来,本身自有的不安,与成为父母后不可避免的不安相叠了。这些父母的不安扩大了。他们之前的极度不安,是一种自己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也是对他们没有得到过保护的反证。这些人在单身的时候,为了不让周围人看出自己的不安,他们会小心谨慎地把自己藏起来。但是当孩子,这个他们不得不去保护的对象出现以后,他们内心的不安会激增到无法掩饰、旁人可以看穿的程度。要真是如此,这就等于是宣布了他们心理出现了问题,他们的不安心理会达到最大,所以他们会开始使用各种防御机制。当不安超过一定限度,这些人应对不安的方式也会随之过当,凡事过犹不及。
有一位喜欢将事事处理妥当的完美主义爸爸,曾经很仔细地给孩子布置过作业、对孩子进行过检测。这种行为是爸爸关心、爱护和教育孩子的表现。但是如果爸爸过于追求完美,那么孩子就很难做到让爸爸满意。所以这位爸爸的孩子因为这个原因,一直生活在紧张的情绪中。当这位爸爸出了100分的试卷而孩子得了90分时,比起称赞孩子,这位爸爸会敦促孩子在下次测试中把失去的10分补回来。他还会针对孩子的错误给孩子布置作业,让孩子接受测验。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变成了一个对接受评价抱有极度不安的人。他不能在众人面前发表讲话,并且即使平时学得很好,但是一到考试的时候他就会变得极度紧张。有一位小时候家庭条件非常困难的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她经常跟孩子强调钱的重要性,总是说“钱是最好的。没钱的话我们还怎么生活”这样的话。这个孩子长大后做生意失败了,他当时能想到的只有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从小父母给他灌输的教育就是,没钱就不能生活。如果他小时候接受的是“只要努力工作,钱就会自己找上门的,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样的教育,这个孩子或许就可以承受并渡过这个因为金钱造成的难关了。但是如果父母过于强调金钱的重要性,那么与金钱有关的失败会对孩子造成相当致命的打击。另外,被父母逼迫学习的孩子在长大成人、为人父母后,也会催促自己的孩子学习。如果父母一直在向孩子灌输“学习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这种思想,那么孩子就会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如果这个孩子不能学有所成,那么他就会用一种消极晦暗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并且认为自己的人生完了。慢慢地,这些父母的不安会逐渐成为可以毁掉孩子一生的“不安”。
我前面提到的那对夫妻,他们在孩子出生之前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但是,当激发他们原先的不安,又给他们带来新的不安的孩子出生后,他们就变为了极度不安的妈妈和爸爸。但是,如果这对夫妻的孩子是健康的,并没有任何的不安,那么这个孩子会从这对极度不安的父母那里受到多大的冲击呢?不安的父母很难端正对正常孩子的养育态度。再者,如果夫妻中有一人是正常的,没有任何不安情绪的,那么这个人可以和配偶幸福地生活吗?因为不安情绪的传染性相当高,所以如果正常人长期待在不安焦虑的人身边,他最终也会变得不安。并且,出于对自己的保护,夫妻中情绪稳定的那个人有可能会在无意识中疏远自己的配偶。在日常生活中,不安的人,特别是在结婚生子后,他们经常不能有效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为之感到痛苦。这样一来,夫妻中情绪稳定的一方会渐渐觉得配偶是自己的负担,或许还会感到,彼此间成为夫妻的生活也是一种负担。
如果是为人父母,或者将要为人父母,那么父母们都要虚心承认自己内心的不安。在生活中要理解孩子的哪些行为是代表不安的,配偶的哪些行为是代表不安的。如果不这样,就会生出很多问题,夫妻间会误会丛生,最终演变成隔阂,而在这种情况下出生的孩子很难健康地成长。不仅如此,在父母情绪化的养育态度下成长的孩子,最后也有可能成长为性格阴晴不定的人。所以父母不要隐藏内心的不安,也不要自欺欺人,而是要承认不安、审视自我。只有承认了不安,才能充分地平息这种情绪。当这种相似的不安情绪再次涌来时,父母们可以这样想:“我是有些过分了。原来当我感到不安时,是这样对待孩子和配偶的。”只要这样尝试一两次,不安的父母们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变化。自然而然地,随着行为上的改变,不仅自身原本的不安感会有所降低,就连与自己产生隔阂的人的不安也会有所下降。所以,我们都需要练习审视自己内心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