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篇 至礼(8)

子未语:半部在民间 作者:林电锋


【点睛之笔】

知礼守礼,重树民族的自信

有一次,孔子去卫国,学生冉有驾着车。刚进卫国时,孔子看到人来人往,感慨地说:“这里人丁兴旺啊!”

冉有请教老师:“人口多了,那该怎么办?”孔子说:“要让大家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后又该怎么办?”孔子说:“要办好教育,教化他们。”

冉有明白了。他没有替我们再问:办教育,行教化,又该怎么办?因为孔子言传身教了。

孔子是办教育的典型。在春秋之前,教育被公权高度垄断,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孔子作为办“私学”的鼻祖,如同当今教师走穴,是应被禁止的。好在那时社会混乱,道德沦丧,当政者自顾不暇,也不管孔子去办私学,反正不造反就行。

再者,孔子办学传授“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有的说是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在六艺中,“礼”的教育是放在第一位的。

礼是什么?内涵很丰富。首先是个人的自我修养,自我养成的思想品德。在此基础上,社会抽丝剥茧,约定俗成,总结提升后,成为社会生活中大家应共同遵守的社会道德。

社会道德建立起来后,逐步形成各种制度规范,以及为了表现这些规范的外在仪式,即礼仪礼节的具体形式等。因此,有人将“礼”总结为“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我认为有不妥之处,就是将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割裂开来。其实,两者是两位一体、一体两面、不可明确区分的。

那么,礼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提高个人的自我修养,并由此内化成为自身的文化精神。只有这种精神的存在,才会形成全社会的公共文化道德,才能成为强大的制度活力,才能为社会所认可并推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进步。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不一定会知礼节,衣食足也不一定会知荣辱!关键在于当政者之教。这就是孔子说的“教之”。

如何“教之”?除了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外,更重要的是要培育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一句话或一道命令就可做到的,而是要经过几代人的奋斗。

我们要奋斗的,就是要从小教起,从小培养社会的正确道德观。从小“教之”,古人说,三岁定八十,即从小养成的重要性。

而今,幼儿、小学阶段道德教育的缺失,既有社会急功近利的因素影响,难道跟社会的诚信缺失没有关系吗?

这个社会,谁也不要当裁判,谁也不要指责别人!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小做起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