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姜氏与段同谋抢班夺权这件事经姬寤生广泛宣传后,这位太后就不受群众的待见,朝中的臣子对她意见很大。但看到这位太后坐着她的马车,带着她的丫鬟,孤苦伶仃地朝颍进发,社会舆论悄然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向来是同情弱者的,一个寡妇,老公死得早,两个儿子不和睦,死了一个,剩下的一个还不认她,要把她赶出家门,实在是一个容易引起群众同情的对象。
而且姬寤生“驱母”事件很快传遍各国,一时之间,舆论哗然,各国首领纷纷来电来函,表示对此事件的关注,希望姬寤生作为一国之君能够发挥君子风范,迅速消除不利影响,以弘扬周礼周风。
形势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姬寤生没想到的,忍了这么多年,本以为可以扬眉吐气张狂一次了,却没有想到忍是一辈子的修行。
实在不行,那就把老太婆接回来吧!但新的问题又来了,自己以前已经放出了狠话,不到黄泉不相见!
言语未出口之前,你是它的主人;出口之后,它就是你的大爷。
说好的黄泉再见,突然又收回来,面子实在有些放不下。
但俗话说得好,话是死的,人是活的。
办法还是被一个人想到了。
在郑国国内悄然掀起对国君“驱母”事件大讨论的同时,一个人从姜氏居地颍城出发了,这个人叫考叔,因为他是颍的地方官,所以史书称他为颍考叔。
颍考叔很生气,史书记载这位同志以孝闻名,生平最见不得不忠不孝之事,国君把自己的亲妈赶出了家门,还安置在他的颍城,这等于公然挑衅他的价值观。
当然,颍考叔对国君家的那些事还是清楚的,也明白主要责任还是在这个母亲身上,要劝说国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在去新郑之前,他特地组织手下的干部去抓了几只鸟。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左传》)
春秋时,男人们见面,穷人送玉帛,没钱的送禽鸟,不同的礼物代表不同的身份。
颍考叔去见国君,怎么说也得弄块玉璧,但偏偏去抓禽鸟,这应该不仅仅是为了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