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弱女喻薄酒”的人,主要论据有二:一是男强女弱,因此,弱女就是薄酒。若说这就是“比”,是渊明始创之喻,我也只好说这是极为蹩脚之比喻,因为任何有作诗联想能力的人就会接着想到“壮男是醇酒”,而这样的联想有损诗情的超逸。第二个论据,则是考证刘柴桑与陶渊明都有儿子,而且渊明还有五个,指出“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诗句,若“弱女”指的是女儿,则不通。奇怪了,为什么不通?
假如你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写诗时想到女儿,说“女儿虽非男子,也聊胜于无”,就一定不通吗?写诗一定要如写行状,向世人报告:“吾有五男儿,慰情良胜无”吗?
其实,我倒是可以告诉主张弱女喻薄酒的人,有一种采用内证的解释比较有说服力。“弱女虽非男”前面的两句是,“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从诗情的叙述来说,谷风令人有凄冷之感,喝点新酿可以解解饥乏,因此,紧接着说的“弱女”或许可以指薄酒。只是渊明作诗,为什么突如其来,像发了神经一样,不说“薄酒虽非醇”,非要说“弱女虽非男”,非要发明“弱女喻薄酒,壮男喻醇酒”之典,就非我所知了。子曰,不知为不知。
读诗不能过于深究,否则胶柱鼓瑟,成了渊明与朋友家庭的户籍调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