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宋元南戏发展为明清传奇,学者总要举“荆、刘、拜、报”这四大南戏,作为发展的里程碑,其中的“刘”就是《刘知远白兔记》,简称《白兔记》。
《白兔记》的本事,借用五代汉高祖刘知远及其妻李氏这两个历史人物,发展出落魄英雄的“发迹变泰”与李三娘忍辱负重、坚贞不拔的遭遇。故事情节与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无关,全是说书人编出来的,再经戏曲演唱,逐渐变成了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
故事借用历史人物,却又不按真人真事来编,是说书人凭其想象的创作自由,官府一般不管,而且即使管也管不了的。明太祖朱元璋就曾下过诏令,禁止老百姓在戏台上搬演帝王与圣贤,怕伟人的形象受到愚夫愚妇的亵渎。然而,《白兔记》的演出历久不衰,显示了官府政令难以奏效。甚至到了今天的昆曲舞台上,还经常可以看到的折子戏《出猎回猎》,就是《白兔记》的一折。
《白兔记》的故事情节,大概源自宋代说书的《五代史平话》。到宋金之际的《刘知远诸宫调》,已经有了主要的关目,如沙陀村招赘、太原投军、磨房产子、打猎会母、三娘接印、一家团圆等情节。说书人编的关键情节,是咬脐郎这个人物的出生、猎兔、认母,而“咬脐郎”这个名字的村俗朴素,正反映了故事情节编写的村俗本色。
咬脐郎之命名,生动呈现了李三娘饱受兄嫂虐待、磨房产子、用牙咬断脐带的艰辛人生处境。李三娘怕兄嫂害死儿子,托人送给在太原的刘知远,然后一个人默默承受一切凌辱与苦难。直到十六年后,咬脐郎出猎,打了一只白兔,直追到沙陀村八角琉璃井旁,遇到了李三娘,逐渐明白了身世,才有母子夫妻团圆的结局。
这出戏的主角当然是李三娘,令人赞叹的也是李三娘。刘知远离家十六年,对发妻的遭遇不闻不问,其性格之凉薄,实在不亚于戏曲中的薛平贵。李三娘的十六年与王宝钏的寒窑十八年一样,都令人感动,令人嗟叹,也是戏曲不断演出的原因。
相比起来,历史真人刘知远只不过是个流氓,强抢民女李氏之后,倒是认做正妻,后来还封为皇后,比戏里的刘知远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