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是个大动荡时代,天翻地覆之际,出了许多传奇性的人物。打个不敬的比方,就像《水浒传》一开头,洪太尉误放走妖魔,让禁锢在地穴里的天罡地煞一百零八条好汉出了世,那当然是要轰轰烈烈一场,给后世留下无限的怅望,说不尽的故事。
康有为的名声,在后世不怎么好,远不如他的弟子梁启超,主要是因为他参加了张勋复辟,民国都已经六年了,还想重新拥立宣统,未免太不识时务。鲁迅嘲笑他提倡跪拜“否则要此双膝何用”,是奴才心态,也多少还是从批判他政治上保守复辟出发。在我们心目中,康有为是戊戌变法时的进取改革派,堕落成民国以后保守顽固的遗老了。
然而,康有为参加复辟这场闹剧,倒是符合他长期鼓吹君主立宪、反对革命破坏的想法,是他终身不渝的政治态度。过了一个世纪再回头来看看,康有为的顽固保皇思想,也不过就是顽固而已,并不可怕,而革命逐渐变成“不断革命”,则似乎应了保守派害怕的“洪水猛兽”。假如历史可以重演一次,民初就知道不断革命可以革出“文化大革命”,恐怕连鲁迅也不至于苛责康圣人了。
复辟发生,梁启超与老师完全决裂,站在讨逆军一边,把复辟运动跟老师一道,“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是,康圣人去世时,梁启超的《公祭康南海先生文》是这么说的:复辟之役,世多以此为师诟病,虽我小子,亦不敢曲从而漫应。虽然,丈夫立身,各有本末。师之所以自处者,岂曰不得其正?思报先帝之知于地下,则于吾君之子而行吾敬。栖燕不以人去辞巢,贞松不以岁寒改性。宁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毅然行吾心之所以自靖,斯正吾师之所以大过人,抑亦人纪之所攸托命。任少年之喜谤,今盖棺而论定。
是说康有为报答光绪帝的知遇,“从一而终”,听起来像诸葛亮受命托孤了。可惜康有为不是诸葛亮,否则近代史还不知是怎么个演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