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竹林”和“七贤”(2)

雅言与俗语 作者:郑培凯


陈寅恪说,“竹林七贤”是个讹称,其实根本没有竹林这么个地方。嵇康等人称作“七贤”,反映了魏晋时期标榜之风,沿袭的是东汉月旦人物的传统,把俊杰之士称作“三君”、“八俊”之类。“竹林”则是东晋以后编出来的传说,借用了梵典的故事,没有历史实据的。余嘉锡也说,“竹林”之说于史无据,然而,《世说新语》与《晋书》却都记载了七贤有“竹林之游”,则是因为故事精彩有趣,虽与史实不符,仍然编进书中,难以割爱。

用当今流行的文化批判术语,则是“竹林七贤”应当“解构”,可以正名为“与竹林无关的七贤”。再用流行的后现代话语,则“解构”还带有“颠覆”、“推翻”、“消灭”的意思。那么,“竹林七贤”的“竹林”,已经被“解构掉了”,只剩下“七贤”之称。再要解构下去,“七贤”的“贤”字也岌岌可危。“七”字大概不怕,一方面是因为数字是中性的,不怕解构专家的文化批判,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解构专家一般不通数理化,连“数论”是什么都搞不清,不知如何解构起。

那就说说这解构不掉的“七”吧。“七”指七个人: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向秀、山涛、王戎。前四个是不合作主义者,最典型的就是嵇康,给套上“不仕不孝”的帽子,杀了;后两人是与当权派一路的,参与了对嵇康的迫害;向秀是动摇分子,看到嵇康被杀,吓得向权势投降,连连表态,说隐逸不对。七个人倒有三派,而且还是你死我活的,何来“七贤”?更恰确的称呼,应当是“四、二、一贤与不贤”。

读书不求甚解,有其乐趣。一求甚解,尤其是想解构的话,则“竹林七贤”居然变成“与竹林无关的四、二、一贤与不贤”,真是烦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