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八、怎样撰写“总结”?

中国党政公文写作要领与范例(修订第2版) 作者:张保忠,张明哲


〔解答〕“总结”是对以往工作进行回顾、检查、分析、研究,从中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今后工作的一个文种。

1.“总结”与“计划”是一前一后,相辅相成的一对文种。

今年的“总结”是对去年“计划”的检验,因此,写“总结”时必须以去年的“计划”做前提,今年的“总结”势必又成为制订明年“计划”的基础。

2.“总结”不同于“报告”。

它不是一般的情况综合,而是在情况综合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概括、提炼、归纳出几个专门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经验和体会。与一般的工作报告相比,理性的成分浓了,规律性的东西多了,对问题的认识趋向立体化。

一般的工作报告在表述方式上大量使用叙述,情况、实例的表述占绝大部分。只在篇、部分、段的开头处提纲挈领地使用一些议论性文字。而“总结”则不然,其对事实、情况的直接叙述只占少部分,而且是概括性的,较多使用的是议论和说明性文字。

一般的工作报告,无论是专题性的还是综合性的,其行文的方向都是上行文,而“总结”不但要上报,而且要下发,它属于中性行文。

总结的内容结构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标题。综合性工作总结的标题,基本是由“制文机关”、“时间概念”与“文种”组成,如《中共××乡委二××八年工作总结》;专题性工作总结的标题,大都是由“制文机关”、“事由”(即专题事项内容)及“文种”组成,如《省救灾协调小组关于一年来抗灾救灾工作的总结》、《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目标管理工作总结》。

2.正文。主要有三种写法:

一是“层层递进式”的结构形式。如×省救灾协调小组于2008年1月15日写给省政府的《关于我省2007年抗灾救灾的工作总结》,开头先讲明这项工作的背景及总体评估:“去年,我省自然灾害严重发生。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灾区各级政府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奋起抗灾救灾,普遍开展生产自救,积极恢复生产,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各级救灾协调小组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全省救灾协调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由于各方面的努力,目前灾区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安排,经济恢复较快”。然后,分作三个层次,从受灾到如何抗灾救灾,再讲今后的想法:

“一、受灾基本情况(省略)

二、抗灾救灾情况(省略)

三、今后抗灾救灾的打算和建议(省略)

全文逻辑严密,顺理成章,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

二是“条款并列式”的结构形式。例如毛泽东同志于1946年10月1日所写的《三个月总结》(详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205~1210页),全面深刻地总结了1946年7月全国大规模内战爆发以来三个月战争的基本情况和一系列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进而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的作战任务及为实现任务而采取的正确战略战术和作战方针。

《三个月总结〉(以下简称《总结》)在结构上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跳出了“三大块”(即“情况概述”——“经验体会”——“问题及下步意见”)的机械模式,即不是将情况归情况、做法归做法、经验归经验、问题归问题、意见归意见相互各自分割独立的形态,而是把情况、做法、经验、体会、问题,战略、战术、方针、任务、相关事项等揉在一起,通过综合、分析、归纳,按照各自独立且又相互有机联系的原则,分条列项,逐一加以表述,从而构成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网络式的立体性的结构系统,以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结构形态展现于我们的面前。

《总结》虽然表面上由并列的19个条项组成,好像各自独立、互不相干,其实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内在有机联系。

第一条是全文的开头,开宗明义地表述了这样一个基本观点:“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这是贯穿始终统帅全文的一条意脉。它既是三个月同蒋介石作战的高度概括总结,又是今后数月作战的基本要求,是《总结》的“纲”。最后一段第十九条是“兜底”,即“结束语”,要求“实行全党紧张的动员和精心计划的作战,从根本上转变军事形势。各地必须依照上述各项方针坚决实施,力争军事形势的根本转变”。显然,这与第一条是相互照应,开头显旨、末尾总括、头尾呼应、善始善终。还应一提的是,这一头一尾总共才有130个字,简明扼要、言简意赅,既不“穿靴”,也不”戴帽”,直切主题、干脆利落,是我们学习写好总结的榜样与典范。

第二至第十八条,是《总结》的内容。这17条是由三个大的层次组成:

第二至第六条为第一部分,是总结三个月的战绩,从作战歼灭敌正规军25个旅入手,分析了蒋军战线太广、兵力不足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得出“我军能够战胜蒋介石”的正确结论;然后顺势提出“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是再歼敌军约二十五个旅”。这里是边总结叙述、边议论分析、边说明任务,把实践、认识以及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的缜密思维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第二部分是第七至第十七条,作者从战略高度总结了我军三个月作战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正确的作战方针及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战方法。比如过去三个月内“我中原解放军主力在陕南、鄂西两区,创造了两个游击根据地……将对今后长期战争起更大的作用”,“吸引了蒋介石原拟调赴东北的几支有力部队于关内……对将来斗争也有重大的意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过去三个月歼敌二十五个旅时所采取的唯一正确的作战方法”,“我们损失淮阴、菏泽、承德、集宁等几十个中小城市……各地应检讨过去作战经验,吸引教训,避免重犯错误”等。特别是在第二大层次之下,每个条款又含有非常严密的两个小层次。作者使用“过去三个月内……”的句式,回顾已经发生过的情况或已经做过的事情,用“三个月经验证明:……”的句式总结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用“今后必须……”、”必须……”一类的句式提出今后应坚持的做法。从而,使得每个条条款款都表现为先因后果、先务虚后务实、先讲道理后发指示,先说为什么要做后说做到什么样子这样一条立体性清晰的思维路子。

第三部分即第十八条,作者站在宏观高度分析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而要求全党统一认识,树立必胜的信念。这是实现今后一个时期作战再歼敌正规军25军旅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思想保证。

三个层次,从总结战绩入手,分析形势,提出任务、明确方针、交代方法,最后落实到思想保证,一环套一环,一扣紧一扣,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而且,在表述方法上,边叙述边说明,叙中有议、议中有说、有理有据、理据结合。从而,把多方面的问题、多类型的矛盾、多层次的内容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这是毛泽东同志的雄才伟略在公文写作中的展现。我们理应从中加深学习理解,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吸吮丰富的营养,把我们的工作总结写得更有科学性,更加切合实际。

三是“正反对比”的结构形式。如《八路军抗战两年来的经验教训》是朱德同志1939年7月7日所写的一篇工作总结(详见《朱德选集》以下简称《总结》),生动地总结了“七七事变”以来八路军抗战的一系列经验教训,为我军如何进一步提高战略战术,争取全国战略主动指明了方向。在今天,这份总结不仅成为我们研究我军军事思想的重要文献,而且对于我们如何写好总结也具有极其深刻的启迪意义。

(1)跳出“三大块”的单一写作模式。此文在写作上的独特之处,是跳出了总结写作的一般模式——“三大块”。“三大块”即“基本情况——主要做法(或作法与经验、或经验与体会)——存在问题与今后的意见”,这可算是当前总结写作的普遍模式。

我们所以要写总结,就是要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工作,从方向、做法、效率、成因等方面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然后提炼经验、找出教训、寻找出指导今后工作的良策。当我们把这个总结的过程反映成书面文字的总结时,它应当与思维运动的过程相一致,那就是把情况、经验、教训、主张糅在一起,归纳出几个专门的问题来,逐一全面系统地给予回答,维持事物的本来面貌及完整性。而“三大块”的弊端是难以回避主要问题在三个部分的分割、割裂与重复出现。此文在这方面为我们如何跳出“三大块”的弊端,把总结写得有理有据、有血有肉提供了典范。如《总结》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按照主次顺序,分别讲了“团结一致”、“动员民众”和”采用灵活战略战术”三大问题。在讲每个问题时,不是像“三大块”那样,这里摆情况、那里列做法,也不是这里讲经验、那里谈教训,更不是这里讲体会,那里说主张,而是把情况、经验、教训、想法有机地揉在一起,从事实与道理的结合上、从全面与反面的比较中、从经验教训与今后的主张一脉相承上作出全面“立体式”的回答。总之,《总结》给阅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于作者既不是就事论事地讲情况,也不是单纯孤立地进行叙述、议说,而是从总结经验教训中指明未来。

(2)夹叙夹议,事理融合。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说的夹叙夹议方式,是总结写作的基本表达形式。因为在写总结过程中,不仅要言事,而且要明理,事理结合,相辅相成。《总结》在这方面是非常成功的。如“冀察晋边区之能连续粉碎敌寇数度疯狂的围攻,晋冀豫边区之能成为华北抗战最坚强的铁的堡垒,晋西北根据地之能继续巩固与发展,这是靠了什么呢?就是靠着党政军民坚强团结的。在这些抗日根据地中,各党各派过去和现在都互助互让,大多成立了比较民主的抗日政权,部分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帮助民众成立了抗日救亡团体,给予人民以各种抗战的便利。政府爱护人民,人民尊敬政府,政府帮助军队,军队也保卫了政府,军政民之间打成了一片,军队之间化除畛域,党派之间推诚相见,这一切保障了我们的铁的团结,使我们得到了胜利”。这段话,首先是通过议说的方式提出了一个疑问,这实际是在表达观点;然后用于一段较长的叙述文字作出回答,这是在陈述事实;在陈述事实之后,最后又紧接着进行议说,并以此作结。就是这样边讲道理、边摆事实,使“事”与“理”紧密融合于一体,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总结》不仅在阐述正面道理时是这样,而且在批判错误主张时也同样是如此:“如果不积极去巩固与扩大抗战力量,反而作日寇的应声虫,提出‘溶共’、‘限共’的口号;如果歧视抗日政府,忽视他们过去和现在的伟大作用,而加以撤除;如果不去积极动员民众,反而去限制抗日的自由;如果纵容一些军队不守群众纪律,甚至在友军将士前线喋血之际进攻其侧背:”这是作者在叙事,列摆情况,紧跟其后就一个喻议句:“这些就无异于放下自己最锐利的武器,用自己的刀砍去自己的手,怎能令全国人士不怀疑这些人是急于私利、忘却公义的分子呢?”

(3)讲究修辞,巧用辞格。任何一篇精美的工作总结,无不与修辞有着直接关系,巧用辞格是把公文写得又好又巧的关键所在。满打满算1200多字的《总结》,设问、对比、排比、对偶、综说等辞格比比皆是。

全文以“设问”开篇:“八路军抗战两年以来,我们得到了一些什么经验教训呢?”这个开头语犹如一块磁铁,强力地吸引着阅者的注意力,唤起人们的注意。

在每一个问题之首,都有一个对比句做小标题,例如第一,“凡是在党政军民团结一致的地方,我们就能胜利;凡是在发生摩擦地方,我们就要遭受不必要的挫折”。第二,“凡是在民众运动有成绩的地方,游击战争就能展开,抗战就能胜利地坚持:凡是在民运落后或受挫折的地方,抗战一定要遭受不必要的困难”。第三,“凡是采用灵活的战略战术的战役和战斗,我们大致就能胜利;凡是单纯防御或盲目进攻,就会遭受失败”。三个标题,由六个“凡是”组成三大“对比”,突出三条经验教训,为开篇的“设问”作出全面回答,呈现纲举目张之势,可谓十分精湛。

《总结》在阐述抗日根据地的机动战原则时,连续使用了12个成语及四字格词组:“小股进退,分支袭扰,集中主力,乘弱伏尾,昼伏夜动,声东击西,有意暴露,及时隐蔽,利害变换,毫不犹豫,拿定火线,转入外线。”这48个字,不仅高度概括、言简意赅,且节奏明快、刚劲有力,又便于牢记,易于执行。

《总结》在阐述全国范围的机动战原则时,更连续使用“在敌寇外线包围中寻求机动,在不利情况下毫不恋战”及“由单纯防御转到攻势防御,由被动转到主动,由散漫的队伍转到正规化和机械化的队伍”等一连串的排比句式,显得语言凝练、言简意赅、干脆利落、富有气势。

写好“总结”的要领包括以下五点。

1.找出规律,突出重点。

总结的目的,在于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以使对今后工作的认识更加明确、行动更加自觉、步伐更加稳健有力。为此,就必须通过总结找出工作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即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指导价值的东西。所以,写“总结”应切忌“流水账”。所谓“流水账”,即不分主次,不讲轻重,事无巨细,事事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西瓜芝麻一起端。克服这种现象的唯一办法就是突出重点。所谓“重点”,是指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具体地说,就是把工作中的基本经验、主要做法,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上的成功之处,指导工作开展的得力之法,推动事业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总结提炼出来。只有这样的“总结”,才是积累智慧的“宝库”,达到认识彼岸的“桥梁”。那种“千年模样一个样”的“通用总结”(即每到年底,把上一年的“总结”找出来,改改日子,换换数字,开头增加点新的提法,以此应付上级机关)理应加以杜绝。

2.“工夫下在平时”。

写“总结”最根本的一条是丰富地占有材料,“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靠写“总结”时才去现翻材料、现给下级打电话要数字、要例子是不行的,而是要把材料积累的功夫真正下到平时。比如对党和国家在方针、政策上一些重大的、最新的提法;上级组织有关本部门、本系统工作一些新的要求;本机关每一位领导同志在有关工作上的一些新的意图、见解、评论、想法,特别是他们走着蹓着、随时随地随口而出的一些零零碎碎的想法、看法,一定要记在心中。以上这些是“上头”。还要注意掌握“下头”,机关内部及下面基层单位出现的工作新动向、新苗头,以及典型人、典型事,特别是群众中出现的对工作精神的见解、评价及含义深刻的“火花”式的语言。积累的方法是处处留心。看到就摘、听到就记,越记越丰富,越记越熟悉。既有上情,又有下情,这“情”就是写总结的养料,有了丰富的养料就“如虎添翼”,写起“总结”就会随手拈来,轻车熟路,否则,临起草“总结”时现抱“佛脚”,“先搭架子后填肉”,这样临时拼凑、填充起来的“总结”势必言之无物,空话连篇。

3.“磨刀不误砍柴功”。

当我们正式接受撰写“总结”的任务之后,不可急于求成,立刻铺纸操笔,匆忙动手。而应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进行思维加工,将零散的、感性的材料,通过归纳、分析,使其上升到系统、理性的高度,明确结论、确立观点。然后列个提纲,做个书面“设计”。待上述准备完结后,再下笔写作。从时间上看,好像这样占去了不少时间,不太划算,不如接到任务后马上动笔来得快,其实不然。前者由于经过较为充分的思考,观点确立准、材料选得精、结构思路清,这样写出的“总结”一般不会出现较大的返工;后者由于匆忙上阵,缺乏充分思考,不但写起来“缺胳膊少腿”,而且由于“怀胎”月份不够是个“早产儿”,所以常会出现大返工,甚至被领导推倒重来,事倍功半,反倒耽误了时间。所以说“七分想,三分写”是快速成文的一条经验。俗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功”。

4.不要“十步九回头”。

当按照提纲正式动笔写作时,一开始不要过多考虑文字的技巧。俗语讲“抛砖引玉”、“难能可贵的第一稿”,要以“小卒子过河直攻向前”的精神,跑步向前把初稿铺就出来。也就如同盖大楼一样,先把四框垒起来,而后在精雕细琢。俗话讲“有了骨头不愁肉”,然后再修修补补、抹灰压缝,“齐不齐,一把泥”。写“总结”也是在“冲”出初稿之后,再进行修改、推敲、润色,使之成文。总之,千万不要写写停停、停停改改。“十步九回头”,改乱了撕掉,撕后再改,如此边写边改,边停边收,既浪费时光,又容易引起情绪上的烦躁,扰乱了预想的安排。总之,起草初稿犹如“冲锋”,尽量一气呵成,宜粗不宜细;修改稿子时则要精雕细刻,好似“绣花”,宜细不宜粗。

5.行文要规范。

“总结”不是一个主要、正式文种,加之它的行文属性是“中性”,因此,在上报和下发时,都要从主要、正式文种中选择“报告”和“通知”做“文件头”,载运着“总结”分别向上和向下行文,切不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总结”虽作为“附件”随“文件头”运行,但它与一般文件的附件不一样,其落款处也要加盖印章,以示负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