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独坐大雄风
生命是不停歇的钟摆,向左,向右。一方是自我,一方是责任。如何坚持自己?怎样顺应责任?一方是梦想,一方是现实;怀抱生命的梦想,找到现实的方向。一方得,一方失:得失之间有什么样的平衡?向左向右,钟摆不停:如果停了,钟就坏了;如果只晃一边,钟也坏了。
每个人都在困惑、解决的过程中,不断失衡再平衡。而平衡的重心,就是给我们的生命定一个坐标。譬如一碗米。交给家庭主妇,加点儿水,上锅蒸十分钟,拿出一小锅米饭,值一块钱。换个有点儿头脑的小商人,把米泡一泡,发一发,分四五堆,用粽子叶裹上,成就一串粽子,变成四五块钱。再给一个更有头脑的商人,在米里加点儿酒曲,加温、发酵,最后酿出来一小瓶酒,至少值二三十块钱。
生命就像这碗米,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一瓶酒似乎最大地实现了价值,但它耗时最长、风险最高,也更寂寞。当我们走向生命的最远处,并不知道途中会释放怎样的价值。
谁的生命不渴望超越?禅宗说:“世间稀奇事,独坐大雄风。”世界上最稀奇的事情,便是一个独立的生命静坐天地、感受浩荡雄风。假如生命不丰盈饱满,又如何于生存生活之中开天辟地?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至少年轻时,还要曾经“绚烂”。从坚持不妥协的理想主义者起步,即使最终止步于现实主义者,还有一份不泯灭的英雄情怀,让你在日后千千万万个苍凉的现实中,使规则离理想更近一点,把一种梦想,大的气象,变成强有力的行为。
国学小站
禅宗是最能体现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佛教宗。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禅宗认为:禅来自于生活,是对生活积累的顿悟,不受知识的约束。所以,禅宗又名佛心宗。禅师在示法时,或用问答,或用动作,或二者兼用,启迪众徒,心会顿悟。这些内容被记录下来,后世称之为“禅宗公案”。有据可查的禅宗公案大约有一千七百余则,而通常所用不过四五百则。
二 窑变人生
在英文里,中国是China,瓷器也是china。不过小写的china是百姓的日用之物,而当这一切汇聚成一个大写的字母,就是我们在世界上的名字。一个民族为何寻找这样一个符号,为自己代言?
一向迷恋钧瓷的窑变。中原大地,造化神工,聚到许昌禹州一带,传下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上好面釉、底釉的瓷器,不动声色,一片纯白。关上窑门,特有的“倒焰”窜上去,倒扑下来,浩荡锻炼,要达到一千三百度的高温,不间断烧足十六七个小时。冷却,开窑,那一瞬间,多少风惊,多少脱釉,爆裂,塌坯……所有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的失败都承受住了,才可能撞见那一瞬间的惊艳:不可思议的艳红里,含着千秋碧血;让人心颤的青蓝中,杂糅了从苍天到大海的颜色。这种迷人异彩,就是“窑变”。
窑变也是人生之一种,妙在可控与不可控之间。完全失控的人生是一种失败,而完全可控的人生则是另一种无聊。行走在可控与不可控之间,才是创造。所以,敢于承受失败的人,才能相逢最大的惊喜;敢于在失败中一次一次摸索的人,才能真正有所得。
陶瓷也是能讲故事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火、水、风”,佛家的四元素都在陶瓷里。陶瓷以高岭土,高温或是低温,经由我们的笔触,最后呈现出来的整体,一定承载着一份秘密的观念故事。
静坐在陶瓷大家的身边,我总有种想流泪的情愫。他们的一生伴随中国,饱经风雨,历遍沧桑,脸上却看不出丝毫愤怒、焦虑,言语中也听不见只字抱怨、攻击,永远一派磊落祥和,谦逊感恩。
所谓“百变阴晴不变天”,有一颗愿意接受开窑一刻任何结果的不变心,才配拥有万千窑变超乎寻常的精彩。
国学小站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可以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华民族文化史。
新石器时期,那些陶塑的猪、牛、狗,模仿着打猎而来或者豢养而食的动物形象,演示着人们与大自然搏斗的酷烈,记录着先民生存的愿望;秦兵马俑,那张扬着力量和神勇的军阵,展现着秦国军队风卷残云、吞吐日月、横扫大江南北的军威;“唐三彩”的瑰丽多姿、恢宏雄俊的格调,生动再现了唐代国威远播、辉煌壮丽的时代之音;还有宋代陶瓷艺术的俊丽清新,明清陶瓷艺术的斑斓与柔丽……
“青白釉传色泽美,方圆形似器容珠。”灿烂的陶瓷艺术品以“泥的精神,玉的品质”承载着中国人强烈的生命热望和对美的追求与塑造,令人叹为观止。
三 明朝有意抱琴来
中国古代文人有个说法,叫做:“君子无故,不撤琴书。”就是这“左琴右书”的相伴,往往足以让一个潦倒书生,活出孤傲与尊严。弹琴的人还有个说法:“琴到无人听时工。”那无端五十弦的锦瑟,可以是娱人演奏的;而泠泠七弦的古琴,却从来只为弹给自己听。所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都无需听众。当然还有“琴心剑胆”与“书剑飘零”,文人善琴,但也是背负书囊,腰佩长剑,行走天涯的。所谓“千古文人侠客梦”,这里有豪迈,还有激越。
“魏晋风度”下的琴音,须是“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一个人的琴弦响了还不够,要让千山万壑随之瞬间天籁合鸣——这才是最好的交响乐。所以,拨动琴弦的人其实是一位指挥家,将自己的人间音乐注入天地大美,而不言。
千年前,陶渊明不解音律,生活潦倒,还是给自己制了一把“素琴”。“素”到什么程度?一根琴弦也没有。他把每天仅有的钱都拿来买酒,呼朋唤友听他抚琴,只弹得涕泗滂沱,万千之念都倾注到了琴上。最后,醉得不省人事,便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喝多了,你们都走吧。
几百年后,转到李白,续写了这段风雅。“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两三好友,对山喝酒,喝得天真,喝得自在。这才是陶渊明真正的知音啊。
古人的琴是他们与自己内心的一种对话,和自然沟通的一种默契。一瞬忘言,琴便是他们心游万仞的一双翅膀。
山峦中听琴,呼吸之间,渗进鸟鸣松峰,初夏的阳光洒下来,正是天地大音。而当我们从琴声上听到一种优雅、浪漫,听到一个人对自然倾述的情怀之时,所有的激荡、低回、婉转,在我们的心里,就唤醒了一种默契和懂得。
琴音,无所不在。
国学小站
中国古典音乐的基础是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D、E、G、A五个音阶。之后,又逐渐形成和发展为七声音阶。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也即现代音乐中的C、D、E、F、G、A、B。而古典音乐的七声音阶,主要是以雅乐和燕乐为载体。
不论是雅乐还是燕乐,都是建立在单音体系之上的。皆因中国古代美学观,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虚、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人的心理处于虚、静的状态,不受外界干扰,才能认识世界。二是“中和之美”。《论语》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空灵”“中庸”,才是中国古典音乐的至美。
四 懂得的缘分
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一切美妙的,也在期待一份懂得。
东汉公明仪,琴技上佳,闻者唏嘘。一日,他给老牛弹了一曲《清角》,老牛无动于衷。公明仪抚琴反思:牛不听琴,还是人的问题。我能弹点儿什么它懂的东西吗?然后他就试着弹了一段“蝇虻之音”,牛耳朵便开始竖起来了。接着,他又弹了一段“孤犊之声”,好像离群的小牛犊,哞哞地找妈妈。牛儿们一边走,一边找,听得可认真了。
所以,懂得只是在你熟悉的经验中,完成一种唤醒。不要让美妙的艺术成为皇帝的新衣。“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高山流水,千古知音,奈何空余钟子期一人。
说到子期,就不得不聊聊伯牙。俞伯牙的《高山流水》是怎么练成的?
传说,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所有的技巧都娴熟以后,成连对他说:“你还要学一样东西,就是能移万物之情。山长水阔、花鸟鱼虫,把它们的情感都移到曲中来。这事儿我教不了你,得我的老师亲自点拨。”俞伯牙虔诚地跟着成连,来到了一座孤岛。成连说:“你在这儿等着,我去驾船接我的老师来。”“哗啦”,这一走就是半个月。俞伯牙每天听着海鸟呼号,海浪拍岸,望眼欲穿,极其绝望。于是顿悟:海浪、海鸟、长天、流云,这一切都是我的老师。孤独绝望寂寞到如此境地,心于是能移万物之情。至此,《水仙操》横空出世。
不只是作曲,学琴也要懂得。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熟悉了乐曲的形式,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知道弹奏的技巧,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他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这个人不是周文王,还能是谁呢?”此时,师襄子站起来,鞠躬致谢:“我想起来了,我的老师教我的时候说过,这首曲子就叫《文王操》。”
谱曲的人把心移入万物,听琴的人、学琴的人把心放进曲中。
用心,便有缘。懂得,便随缘。
国学小站
古琴别名“丝桐”,琴身面板用梧桐木、背板用梓木,琴弦用丝,通体髹漆制成。春秋时卫文公迁往楚丘,重建卫国,划城市时,就安排了种植桐、梓、漆树,以备制琴。传说桐树有灵性,能知平、闰之年。平年生十二个叶,闰年则生十三个叶。它还能知秋,每到立秋这天,树叶必落。古代人认为一张好琴应该具有以下十六字特征: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
古琴音质别致,常给人以安详寂静、洒脱自在的感觉,与中国古人的情感生活息息相关。《诗经》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凤求凰》里相如文君的剑胆琴心,说的是爱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五柳先生陶渊明泣奏无弦琴,讲的是友情节操;而汉魏嵇康的千古绝响《广陵散》,蔡文姬乡关万里的《胡笳十八拍》,诉之于悲壮萧瑟。苏东坡有诗为证:“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声既不在弦上,也不在指上,而应在心里。好的琴音是心声、心曲的自然流露。能把观众的心弦弹响,便是古琴演奏的最高技巧。
五 诗酒天真
有人就有局,有局便有酒。
我们怎么喝酒?一圈儿长幼男女,依次落座。喝白酒的小盏,不是茅台,便是五粮液。喝红酒的大杯,不是拉菲,就是拉图。“连干三杯”不断敬酒的必定是有求于人,“不胜酒力”浅尝辄止的往往是“车轮战士”……最后敬来敬去,敬的不过是张名片;谈笑风生,却难得见生命的气象。
悠然神往另一种酒事。
那年月,有高官仰慕名士,有心送酒,又怕唐突。然而,名士“园日涉已成趣,门虽设而常关”,成天在小院里溜达。“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想读书,到哪儿找个树荫就行了。要散步,在我家的柴火门里就够了。天下第一美味,就是自家的蔬菜。人间最大的欢乐,无外乎陪孩子长大。
于是,高官只有请名士的好友设局。先由两人坐凉亭对饮,高官换一身平民白衣,故作偶遇。朋友说:“不如叫他一块儿喝?”名士说:“好呀。”三人推杯换盏。名士跷起二郎腿,旧鞋里伸出俩脚指头。高官心怀忐忑:“先生,我能送你一双鞋吗?”“好呀。”于是就着脚底板量尺寸。酒酣耳热,高官才说:“先生,我家的酒喝不完,能送你一些吗?”“好呀。”这就是一段“白衣送酒”的佳话。名士是陶渊明,高官是王弘,而庞通之正是他们共同的朋友。
此前两三百年,《说文解字》问世。许慎说:“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也。”酒不过是一个引子,迁就出人的性情。“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酒能让人尽善尽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酒也能让人荒淫无度。酒中有谄媚,酒中有心机,酒中有权术。历史上还有一种最坏的酒,叫鸩酒,剧毒。所以,“众生皆具佛性,一物即知佛地”。佛心、酒性不在身外,惟系一心。
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即使不见梦想的翅膀、燃烧的雄心,至少也该有被唤醒的天真。
国学小站
萧统的《陶渊明集序》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陶渊明酣觞赋诗,可谓有酒必诗,诗成酒足。他“偶有名酒,无夕不饮”,而且“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或“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题写《和郭主簿》表白志向;或与“诸人共游周家暮柏下”,举行“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的小型诗会;或借酒表关心世事,“流泪抱中叹”之情……正所谓“寄酒为迹”。
饮酒,为陶渊明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冲淡了痛苦,缓解了重压。所以,菊是花中之隐逸者,陶渊明欣赏之;而酒“就人性之善恶”,陶渊明对此深深依恋。
六 留一份寂寞给生命
“在真正的比赛中,冠军永远跑在掌声之前。只有冠军冲过了线,掌声才会响起,之前陪伴自己的都只有汗水的滴落和坚持的寂寞。而这种寂寞,最终会打开掌声的辉煌。”
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段话,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启发。
尧让天下与许由,许由却辞让了;杜甫问李白此生憾事,李白只道辜负了炼丹的葛洪;世人都在仕途上苦苦追寻时,陶潜却退隐田园了……古人的辞让,古人的散淡,古人的恬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他们无非也是为了留一份寂寞给生命,让生命终于可以开阔灵动起来。
寂寞并不意味着愁苦。其实,寂寞意味着一段静止下来的时光,当你独自面对寂寞的时候,有可能会看到意想不到的境界。很多人一生追逐成功,渴望辉煌。不要说辞让天下了,连一个小位置,甚至一个小小的兼职机会都不肯放弃。因为我们耐不住寂寞,我们需要这种外在的辉煌,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其实,寂寞并不会消除生命的激情,反而能把我们的情愫变为一种更恒久的、更持续的生命力量。终其一生,永葆本真。
国学小站
寂寞是一种情结,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境界。“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李白,举世浑浊、唯我独清的屈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陈子昂,感秋风萧萧、落叶飘零的贾谊,“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辛弃疾……正是寂寞,留下了人性的本真,开启了灵动的可能,成就了文人墨客的佳话,也成就了唐宋诗坛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