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物访谈 程维:心存敬畏,真诚对话

滴滴 分享经济改变中国 作者:程维,柳青 等


(采访时间:2016年3月9日)

程维简介

滴滴出行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程维曾在阿里巴巴集团任职8年,期间成为阿里巴巴B2B事业部最年轻的区域经理,后担任支付宝B2C事业部副总裁。2012年,程维创办小桔科技并推出手机召车软件滴滴打车。2015年,程维与柳青一起登上《财富》“40岁以下商界精英榜”,同时并列“中国40岁以下商界精英榜”榜首。同年滴滴出行荣膺达沃斯全球成长型公司称号。

 

 

分享经济: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

张晓峰:滴滴选择出租车作为切入点,以后向平台化延伸,请问是基于怎样的考量?

程维:在滴滴创业之前,我们的想法只是想让用户能打到车,当时我觉得打车已经是用户非常痛的需求了。互联网在全国发展了将近20年,大多数企业满足的是锦上添花的需求,互联网企业更多是帮助用户降低了成本,更方便一些。但是滴滴是在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出行是实实在在的用户痛点和社会痛点。

滴滴快速的发展,除了有资本竞争的因素外,还因为之前传统出行行业提供的体验实在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互联网也没有在这个行业提供帮助。今天滴滴还有很多做得不够好,但是用户已经很大规模地往线上迁移了,这是因为滴滴在切实解决出行问题。

我们从出租车做起,经过激烈的竞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把一个线下传统行业快速渗透整合到互联网平台。现在90%以上的出租车司机都已经被互联网化。一开始硬件是软件行业发展的瓶颈,因为硬件不成熟,互联网发展早期是很困难的,这是当时最大的挑战。而打车软件的应用却反过来促进了硬件的发展,现在在中国,出租车行业成了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率最高的行业。

即便这样,出租车依然不能很好地解决用户出行的问题,我们开始更深刻地思考,是不是供给侧存在一些硬性问题,仅仅靠互联网信息化不能解决。所以我们开始做专车,开始打造一站式出行平台,以分享经济的理念在供给资源上打开了视界,平台更智能了,连接更有效了,选择更丰富了,整体效率更高了。

 

 

拥有比使用更美好

张晓峰:改变大众的认知和传统行业的模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尤其在最初刚刚起步的时候。

程维:是的,但教育用户是任何一个新业态诞生和成长的基础。分享经济有一个理念非常好,“使用比拥有更美好”。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滴滴用户依靠打车出行,自己不开车了,这背后有我们的判断和努力。我们希望的不是专车和快车替代出租车,而是网约车替代自驾,替代人人拥有一辆车、自己单独开车上路的模式。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31辆私家车,北京、成都、深圳等大城市每百户家庭拥有私家车超过60辆;而美国的汽车拥有量则是每百户超过200辆,中国不到美国的1/3甚至1/6。但是中国不能走美国的老路,不能每个人去买一辆车,不可能把中国的汽车保有率涨到美国的水平。

几百年以来的工业时代就是大规模生产,满足每个人要买房、买车、买各种商品的中产阶级生活需求;现在工业时代的拥有经济开始出现了拐点,这个拐点的关键是整个人类共有资源的瓶颈。不可能所有人都像美国人一样生活,早期发展起来的国家是抢占了先机,全世界都进行工业革命、追随他们生活模式的时候,就会出现资源瓶颈。

中国原来的城市规划布局、中国城镇化的特点、超大城市的规模、路网的建设,都使得中国在百分之十几的人均汽车保有量时,几乎所有城市交通都出现了瓶颈。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10年快速增长之后,现在新增汽车的销量主要是在三四线城市,一二线城市几乎都在限号、摇号,反映了城市交通资源已经无法承载更多个体购车的需求。

传统的模式只能通过抑制需求来管理,就是摇号不让买,买了不让用;不仅是限号,未来可能还要提高各种各样的使用成本,甚至要收拥堵费。未来有一天,中国会出现开车出去吃饭,停车的成本比吃饭都贵的现象,现在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就是这样子。

这个瓶颈的破解方法就是由原来工业时代的拥有经济,向互联网时代的分享经济转变。这是新文明的必然要求。

 

张晓峰:由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

程维:这个时代的背景就是这样。在中国买私家车会变得越来越不划算,私家车自驾出行成本会远远高于打车。现在买车平均开10公里成本就上百元,因为用得不多,各种各样的成本非常高,比如牌照成本、购车成本、时间成本,还要开车还要泊车。而打车一次10公里才20多元。在美国是反过来的,美国开一辆车出行大概需要7美元,但是打车大概需要14到20美元。在欧美发达国家都是这样,出租车是有钱人奢侈的出行方式,大多数平民都自己开车。

中国打车出行成本持续下降。首先是由于网络效应使得打车平台的效率越来越高,现在滴滴很多司机每天只接十几单,未来可以接更多的订单。将来新能源汽车普及会进一步降低打车费用,今天油费成本依然占了出行成本很高的比例,新能源汽车在个人用车市场没有有效的普及,购买新能源汽车成本太高,个人使用频次太低,省下的油钱就显得无足轻重,所以国家这么努力推广电动车,在个人买车市场上也没有效果,个人车主不在乎是不是新能源,更在意自己买车的成本。但是新能源汽车未来会广泛应用于像滴滴这样的调度网络里,因为我们对一次性成本不敏感,对运营成本很敏感。未来滴滴平台上的新能源汽车占比会逐步提高到20%甚至更高,这会使用车成本进一步降低。无人驾驶汽车在未来的5到6年会逐步实现商业化,这将是未来10年最伟大的改变世界、改变生活的技术之一。无人驾驶能使得平台用车的成本再降低60%,到那时可能花10块钱就可以走10公里。

这样算下来,我们为什么还要买车?买一辆车只是为了有驾驶的乐趣,就像骑马这样体验驾驭的快感?但是将来是无人驾驶,驾驶的乐趣也享受不到了,和坐滴滴没有什么区别。买车还要支付高额成本,因为长时间闲置产生的费用由车主负担。但平台上的车随时运行,所以它的成本远远低于私家车,它使用的便捷性会超过私家车,平台上的车可以瞬间即到,到地方也不用担心停车问题。这一切会改变今天我们买房买车的习惯,要买一辆车在未来会变得就像今天要买一匹马一样,你会觉得很奇怪。在未来10到20年里,会发生这样的汽车拥有方式革命。

现在分享经济在其他的领域基本上还是一个概念,但是在出行领域已经切实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这背后的原因是因为人性中有渴望占有的一面,而分享是外界资源限制逼出来的。在衣食住行其他的领域里,衣服、食物、房子等资源相对还能够满足需求,只有车,因为平面道路资源的增长远远跟不上人们出行需求的增长,北京这十几、二十年以来,人口的密度、出行的需求涨了无数倍,出租车数量几乎没涨,私家车是被限控、不让买。地铁、公交挤爆了,怎么办?必然走向分享。

 

 

 

技术与观念驱动出行革命

张晓峰:滴滴搭建的出行平台,不但引爆了中国的分享经济,也正好切合了出行行业的革命?

程维:分享车辆的普及有两个条件,技术是一方面,观念是另一方面。这一次出行行业的革命,最核心的因素是技术,如果没有技术的突破就不会有今天蓬勃发展的网约车。在刚刚过去的3到5年时间里,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智能机能够普及到司机和乘客,这些是基础。

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算法层面的积累,使得大数据调度平台成为可能,于是产生了这样一个具备社会化评价功能的产品。技术刚刚研发出来时,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应用的方法,比如解决收费的问题,解决平台运行的问题,解决信任的问题,还要有社会化的评价体系。搭建起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平台,针对社会需求创建一些产品,就能越来越多地解决大家的出行问题。

今天我们通过互联网平台率先改变了大家的出行方式,未来会一步步通过大数据到无人驾驶再到智能汽车,未来互联网汽车的特点是新能源、智能汽车、电动汽车,是按需定制,甚至不再有个人汽车,都变成分享汽车,这是汽车发展的趋势,未来10年之内会有巨大的机会。这是今天滴滴的机会,也是滴滴的使命和责任。

今天依然有很多人自己开着一辆车,四五个座位都空着,这就是奢侈品,是对整个社会资源非常大的浪费,因为占用了道路资源,尤其是在高峰期拥堵的路上,居然一个人开着一辆车往前走,这是社会资源的浪费。所以我们努力地推顺风车,努力地推快车拼车,未来我们还要推出无限拼,这是一个类似于公交车的概念,动态地随时拼、连环拼,根据临时冒出来的需求和它的轨迹做实时高效的匹配,这个在传统出行行业中是不敢想象的。

在网约车出现之前,出租车行业最大的问题是拒载。但是出租车司机有他的不得已,回家的时候他不得不拒载。有的司机跟我讲,他每天晚上9点钟之前必须要回到家,因为他早上五六点就要出车,要是晚上9点以后回家孩子就睡了,他就一天见不到孩子,所以必须睡觉之前赶回去,他必须往家的方向走,他家在通州。但是如果停车让乘客上来,不可能那么巧就是去通州方向,干脆空车走,不拉就是拒载。乘客又不理解,觉得你服务不好,司机也很委屈,又没法解释。他空驶是有成本的,但是他没有办法。这都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因为效率低下带来的矛盾和误解,这个矛盾和误解我们通过大数据把它拼在一起,智能匹配就可以解决。

技术的壁垒已经突破,社会观念的进步也是很关键的,我们现在处在转变的新节点上。今天搭顺风车、拼车还有人觉得不习惯,将来大家会觉得我在路上开车不拉别人是很奇怪的。将来如果你的车上拼满了人你就应该走快速道,社会就应该尊重你,因为你把资源用到极致了,更加环保了。你一个人开一辆车也可以,那你就得走慢速道,多占用社会资源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样的观念是一步一步往前走的,社会机制、体制会慢慢跟上新的业态。这在未来一定是很流行的方式,现在大家觉得它是一个新鲜事物,其实未来它就像水电煤一样平常。

观念的教育需要我们一起努力,需要整个社会一起来倡导呼吁,尤其是在我们中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少,城市出行已经成为民众痛点和社会问题的国家。

中国会成为分享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因为欧美的人口没有这么密,他们人均拥有的资源也相对丰富。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遇到很大的资源瓶颈,需要分享经济模式来维护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

 

 

出行怎样更美好?

张晓峰:滴滴对“出行更美好”是怎样定义的?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程维:滴滴的使命就是要让出行更美好。我们设想的出行更美好的标准,就是“叫车不用等、路上不拥堵、一路好心情”。这个愿景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使命感、充满了期待。

滴滴会在相当长的时期专注于这个使命。现在很多大公司什么都做。Uber在美国做物流、送餐做外卖。但我觉得在中国还是应该先解决出行的问题。

今天滴滴还在解决“叫车不用等”的问题,还属于初级阶段。未来3年我们希望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3分钟之内能叫到车。

“路上不拥堵”的目标,要通过大数据调度整个城市交通,才能实现综合效率最大化。特别是要把一些公共交通资源整合到一个大平台上面,比如说红绿灯,比如说街道、路口车流量等情况,才能够慢慢实现“路上不用堵”。

“一路好心情”,这个目标就更难了。原来的出行是一个很烦的事,得赶时间,还有人像患了“路上忧虑症”一样,总想又堵车了怎么办。怎么样能够把旅程变得快乐?因为每天也就24个小时,醒的时间十五六个小时,很多人在路上就有两三个小时。把旅程变得快乐这是很重要的。吃饭可以是美好的享受,为什么旅程就不可以呢?如果出行快乐的话,中国人幸福指数都能提高一点。

让旅程变得快乐,在供给方就是要提高服务质量。服务质量不是通过做一两件事情就能提高的。好的背后是对于核心业务、核心竞争力的深刻理解,甚至要长期专注于每一个细节,投入注意力和核心资源,才有可能在漫长的沉淀之后开始有一点点进步,这一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滴滴要做的就是不浮躁、踏踏实实,长期注重提升服务和体验。滴滴是一个用新技术驱动的出行服务平台,它的特点一个是技术,一个是服务。用户归根到底要的是出行服务,服务就是看体验。与传统行业相比,滴滴的服务是依靠技术驱动和引导,如果没有技术领先一切都是空谈。所以我们就是专注在技术和服务这两个维度上,通过各种各样的调度,希望能够把用户服务好。

 

 

学会享受竞争

张晓峰:你一直用“血海狼窝”来形容滴滴面对的出行领域的竞争,一定是有感而发?

程维:这3年多的时间,滴滴有太多的对手,是在超高强度竞争下顽强地存活和发展起来的,不管哪一场仗打输了,滴滴就都没了。

滴滴也得益于这种竞争,快速成长背后就是因为残酷的竞争。现在好做的行业都有人做了,剩下的都是在悬崖峭壁上的,都不好做,都有非常残酷的竞争,一不小心就会被打落悬崖。

滴滴还是越来越从容,我觉得竞争不应该是让人很痛苦的事情,如果痛苦就说明你还没有真正地找到比赛的规律。竞争是一个市场的筛选期,它会筛选出真正最深刻的认知、理解这个业务和做得最极致的那个团队。

 

张晓峰:一面要面对激烈的竞争,一面不断推出新的业务,这个是不是很有难度的?

程维:在这个过程中,滴滴积累了很多竞争经验。比较成熟的业务我们会强化服务,不断改进用户体验;同时滴滴要做一站式平台,也在不断孵化新业务。

我们在所有的垂直领域都是领先的,很少有企业在五六个领域里同时获得绝对领先。市场上滴滴占出租车的99%份额,专快车占80%以上,代驾、巴士也都领先,目前滴滴是唯一全面的平台,其他公司都是垂直的业务。

 

 

用户的喜欢和支持是唯一的生命力

张晓峰:原来预料到会成长这么快吗?

程维:我们其实想的很简单,那就是能够活下来,能够有发展,这是我在创业3年多里唯一的目标。在一个原来没有的环境里诞生,并且要成长和发展,这是改革创新。它是一个新生的、弱小的、大家不理解的一个新的存在,它唯一的生命力就是有用户喜欢和支持。

滴滴平台运行之初,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我们去说什么,而是真正地让用户去尝试、使用、改变习惯,慢慢地汇聚成一种力量。外在有什么表现形式,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滴滴诞生之前和之后人们发生了哪些改变,还是让大家来研究吧。拿我家来说,我改变得很深刻,我不需要站在路边招手打车了,也不需要再学开车了,我自己每天打专车、快车,有时候用顺风车。

这种改变是多层面、多维度的改变,每天有千万级的用户在滴滴平台上用车,也有很多的司机讲了他们很多的改变。但这些都只是一个小浪花而已,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改变只是一个大变革开始的前奏。

 

 

为什么要有敬畏之心

张晓峰:滴滴一直在强调心怀敬畏,在互联网公司里这是不多见的。

程维:滴滴是一家年轻人领导的、发展得非常快的公司,快速发展的确引发了一些浮躁心态。我们融了很多钱,中国没有哪一家公司比我们融了更多的钱,2015年融了40亿美元,很多同学都“疯”了,好像做了很多原来没有做过的事情,觉得自己很厉害,就以为之前已经做得很好了。大家似乎都有这种感觉。

实际上,我们真正服务好用户了吗?还远没有。企业大了离用户就远了,我们希望真正了解用户,尽可能全面地搜集用户的声音。我们设立了移动体验平台“滴滴VOC”,一方面关注舆情与差评率,汇总体验分析报告;另一方面上线VOC论坛,收集内外部体验问题进行讨论和指派责任人解决,形成体验闭环,每天有很多用户会在这里发表意见;我们还设立“管理者客服日”,管理人员每个月要拿出一天当客服,听客服电话我常常会觉得心虚,根本还没有做到很好地服务用户,规模大了不代表体验做到位了。

我们这样一家靠营销扩张、靠海量的资本快速成熟或者催熟了的公司,首先要树立对用户的敬畏。这是第一点。

第二要有对资本的敬畏。缺乏这种敬畏,资本就会来得快、去得也快。

我们的团队很年轻,没有太多创业维艰的体会。大多数人觉得资本来得容易,对缺钱没有深刻的印象。就像童年非常贫困的人,长大了以后很节约;生下来就很有钱的人,会大手大脚缺乏对钱的敬畏。滴滴一直是创业公司,心态不能浮躁,不能丢了对资本的敬畏。很多人要做什么计划上来就要烧多少钱,我都很心疼。

你知道在外面创业要融200万元人民币有多困难吗?刚开始我们见了40家投资人,委婉地拒绝就算客气的。我们很多人虽然没经历过没钱的苦,但我们要懂得对资本心存敬畏。

第三,就是要敬畏传统行业。我们不能带着挑战的心态说人家体制落后。传统行业走到今天,背后有很多可取之处,有很多经验、思考积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不是说一定要循规蹈矩,我们是一个强调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公司;但我们必须要对传统行业心存敬畏,不然在以后的发展中会出现很多问题。

谈敬畏,还是为了提醒我们自己,提醒核心团队:我们还没有做得很好,还应该更加努力;别乱花钱,让大家珍惜每一分钱;要踏实下来克服浮躁,克服那些高速扩张的后遗症。

 

 

出租车司机是滴滴最牵挂的人群

张晓峰:如果你的读者是出租车司机师傅,请问你最想跟他们聊什么?

程维:出租车是城市基础运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社会公共服务支撑。同时,出租车又是非常传统的行业,信息化和市场化落后。滴滴肩负着推动一个传统的、信息化和市场化落后的行业改革的使命,并致力于不断提升出租车行业司机的运营收入和效率,降低他们的运营成本,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奖励和福利帮助司机群体提升生活水平和服务技能。

第一,滴滴是出租车师傅永远的益友,滴滴是世界唯一一家将出租车及司机连接到移动出行平台的机构。出租出行最大的难点是供需的连接。滴滴创立之初就选择围绕出租打车做一个信息平台,让用户更便捷地找到车,提升乘客出行的满意度。我们也一直秉持敬畏之心,希望真正提高出租车司机群体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

滴滴走了一条全世界没有人走过的道路,在有些人看来是比较“笨”的道路,因为出租车的信息化是赚不到钱的,而且会倒贴钱。到今天美国纽约的出租车司机还是在“扫街”。扫街有很大的盲目性,既不经济,也占据道路资源。出租车司机车士军师傅讲过一句很形象的话,“乘客是聋哑人,司机是盲人,滴滴打车把两个残疾人给治好了。”

第二,通过信息化、移动化、分享化解决出行难题是用户的要求,这个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滴滴不来做,其他机构也会做,海外巨头也会进来。

滴滴所引领的是用车革命,改变的是用车的方式。“互联网+便捷交通”给用户带来智慧出行的体验,这个已经是大势所趋。中国现有的出租车运力无法满足日益高涨的品质出行要求,又不可能总是存在这样一个服务短缺的市场。滴滴平台提供了多种类型的服务,满足了用户的多层次、多样化选择。中老年人往往都是出租车的忠实用户,我们现在也在积极推动让更多的中老年人使用网络叫车。

任何服务行业经营的出发点都是满足用户的需求,当用户对便捷、体验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服务设计、运营模式就必须跟上。这些方面,单一的出租车公司往往没有互联网基因,而这正是我们长项,我们可以为数百万出租车师傅提供既免费又简单的平台。

第三,网约车的发展能够推动出租车行业的改革,出租车司机也在收获分享经济的红利。目前宁波、杭州、南昌、南京等城市已经提出取消出租车牌照的使用费。之所以要这么做,就是要通过改革,能够让利于民,让行业有持续发展的活力。

第四,对出租车司机及其家庭给予特别的关怀,我们一直在努力。无论滴滴如何布局,出租车司机是最让我牵挂的人群。2016年滴滴的目标是“司机之年”,希望为平台上百万的司机师傅们提高效率、增加收入、减少空驶率,关爱他们的生活。

2015年,滴滴为全国出租车司机推出他们的专属节日——每年的9月21日的“滴士节”,整合社会资源,对出租车司机群体体现关心和关注。目的是希望呼吁社会共同关注和理解出租车司机,帮助司机朋友们更好地释放工作和生活压力,并且为他们提供大量切实的生活福利和支持。

2016年1月,滴滴携手好未来,推出“出租车司机子女公益助学计划”,针对入驻滴滴平台司机的子女免费提供为期半年的专业网络辅导课程。

此外,滴滴驿站是为出租车司机提供日常休息、饮水、开放洗手间、免费Wi—Fi及充电等基础服务和专属优惠福利的线下站点,截至目前已经在全国各大城市拓展到4000多家。

4月将是滴滴健康月,滴滴将为全国4万名出租车司机免费提供健康体检机会,针对司机群体长期久坐引发的健康问题采取预防措施。未来滴滴还将成立司机关系委员会,建立定向基金,提升司机群体的幸福感。

滴滴的平台是各位出租车司机朋友大家共同的平台,滴滴将一如既往地推进出租车行业的改革与效能提升,让出租车师傅获得有尊严的收入,并不断拉近司机和乘客之间的关系,共同为广大乘客提供优质、高效和美好的出行体验。

 

 

朴实、真诚地“对话”

张晓峰:你对这本书的期待是什么?

程维:未来,滴滴希望把自己在分享经济领域的一些体会、心得分享给更多的创业者。未来我们说不定也可以学习腾讯,构建一个开放平台。

但是这不是滴滴的成功学,滴滴还没有资格可以写成功学。

滴滴首先是一个很特殊的创业的公司,是一家市场竞争很激烈,做的事情挑战了原来的一些监管秩序,团队非常年轻、发展非常快的一家创业公司。我们对资本的应用遵循了分享经济的理念。

最初我们只是希望能够用互联网技术解决传统出行行业的一些痛点。创业起步的时候拼命地往前跑,非常快速的发展之后,我们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是滴滴背后的大趋势、大潮流,像供给侧改革、分享经济、“互联网+交通”都不是创业第一天就有的,这个好像是恰好迎合了一些趋势。

中国是最需要发展分享经济的,因为人口众多、资源匮乏。其他国家,像欧洲的国家很富裕,人又不多,它发展分享经济的需求就不是很迫切。因此,之前很多发展浪潮中,中国都是被引领的;而分享经济浪潮,中国应该能引领世界,这是一个机遇。

什么是分享经济?今天在学术上可能还不好下很确切的定义,但我们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分享经济实践者,我希望滴滴能够承担起这样的责任,跟各界专家一起来研究。

这次以滴滴为蓝本来写分享经济的书,目的不希望为滴滴图虚名,不需要让我们的团队认为滴滴可以写成功学了。这本书应该是借滴滴讲分享经济,而不是借分享经济讲滴滴。希望大家看到这本书是朴实的、真实的,不是吹嘘的,这是我们的初衷。作为前沿的互联网企业带着这个责任跟大家一起来分享、研究,我也没有现成的答案,我们只能用行动来定义这个答案。

 

采编:张晓峰、杨  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