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文艺批评不断遭到各种非议和指责,“式微”、“失语”、“缺席”等等说法频频迎面飞来。文艺批评在浮躁与焦灼中左冲右突,却始终没有找到一条能够使自身摆脱困境的康庄大道。在我看来,也许只有沉静下来,回到根本才是正途。文艺批评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它最基本的功能价值是什么?没有对属性、价值的准确定位和理解,或者惶惑茫然地频繁更换名目、改旗易帜,或者自我封闭追求所谓的专业化,一切都将是徒劳。事实证明,西方的各种思潮理论充其量只能是为我们提供视角上的借鉴意义,不能解决中国文艺批评的根本性问题,批评家们处心积虑地制造的各种概念,也丝毫没有提升文艺批评的质地和成色。面对创作界对批评的蔑视,怒目而视或者反唇相讥是没有意义的。文艺批评需要做的,恰恰是自我反思。我们要求创作者重视、尊重批评,但扪心自问,我们的批评是否真正切中了创作的肯綮?我们的批评是否能够让创作者有醍醐灌顶式的顿悟?在文艺批评的指引下,创作者是否能够真正提升自己创作的品位和质量?批评如要真正对创作发挥作用,必须深入第一现场,对创作现状及其每一个细微的脉动有敏锐的把握。甚至需要走在创作的前面,比创作者站得更高,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而不是仅仅比创作者更会掉书袋子。同样,我们也没有必要抱怨、指责读者冷落了文艺批评。今天的人民群众不需要文艺批评了吗?错!他们比任何时代都需要文艺批评。因为任何时代的文艺都没有像今天这样五花八门、乱象丛生,在这样令人眼花缭乱的乱象面前,他们亟需有见地的文艺批评、敢说真话的文艺批评、敢说“人话”的文艺批评。说到底,不是读者冷落了批评,而是批评用自己的行动拒绝了读者。
在当代文化建设中,文艺批评的重要意义自不待言,它对于创作的规约和引领,对大众审美趣味的培养和文化观念的生成,乃至对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所有这一切作用的发挥,都需要倚仗一个前提,那就是文艺批评必须要时刻面向创作、面向接受,是在为创作和接受而批评,而不是在为自己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