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为什么写作我为什么写作(5)

他的话一路散落 作者:阎连科


比比划划“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这是50年代后期、60年代前期出生的人最常说的两句话。4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他们只说这两句话中的一句话,他们说,“我们是生在解放前,长在红旗下”;到了70年代后出生的人,他们对这两句话的含义非常陌生,他们不说这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他们只说两个字:“哇噻!”只有我们这一代人,对这两句话才说两句,而不是一句或干脆不说。“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这完整的两句话,对于写作者来说,它不是凭空的两句话,它有可能影响着你一生的写作。你必须对这两句话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必须和你的上一代、上几代,下一代、下几代有所比较。可是你比较了,思考了,明白些什么了,又能如何呢?这就是你的尴尬。在写作中不可战胜的不是别人,不是我们的社会,不是我们的社会意识,而是自己,是自己的头脑。意识形态没有像爹妈那样管着我们,但我们自己约束、管制了我们自己。是我自己管着了我自己。为什么,因为我占全了那两句话——“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

尴尬之三,是面对一些专业读者,或说职业读者时的尴尬。说到读者,我们大体上可以把读者分为三个群体。第一群体最多,占了读者的大多数,他们读书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消遣,为了打发时光,为了增加自己的谈资,为了人云亦云。他们读书不是为了学习,更不是为了思考。如果把读者群比作金字塔的话,他们在金字塔的底部,人数众多,是塔之基础,没有他们,就没有金字塔的存在。而在金字塔中间的,是第二群体的读者,他们要比第一群体的读者少得多,又比第三群体多得多,但他们读书的目的,就不仅是为了消遣,不仅是为了打发时光。他们的目的是在消遣中“学习”,他们不仅用情感阅读,有时还用自己的灵魂阅读。他们是当代文学存在的最好的理由。第三群体的读者,他们占据着金字塔顶部,人数虽少,却是读者中的“精英”。他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思考;或者说,不仅是为了消遣、学习,而且是为了思考,更重要的是为了思考。他们读书,一般不太用情感去读,更很难用灵魂去读。但他们用他们的大脑去读书,用思考去读书,思考艺术,思考文化,思考文化与思想,思考良与莠、意义与无意义、价值与伪价值。他们是读者中的专业读者,读书就是他们的职业。比如评论家、作家、大专院校中的文科老师、教授、专家,等等。我说的第三种尴尬,是指写作者在他们面前遭遇到的尴尬。这种尴尬不是说他们说你的书不好、你的小说不值一读的尴尬,而是他们见什么都说好的尴尬,不看书也说书好的尴尬。现在,作家都在抱怨评论家,好像作家不抱怨评论家就不是大作家,就不我行我素,特立独行;可说心里话,一些评论家也确实有让人抱怨的地方。现在,评论家不看书是比较普遍的,作家不关心当代文学更是普遍的。为什么会出现文学的批评中心由北南移的倾向?由作协、社科院、文研所等传统中心向院校转移的现象?这种转移是好还是不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移,这些我们都不去管它,重要的是评论家要看书,作家要关心当代文学。职业的、专业的读者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有一次,我和一位好友、评论家聊天,谈到评论家不看书乱发言的事,他说你们作家不看书一写就是几万字、几十万字,一拿就是一大笔稿费,凭什么要求评论家一看就是几万字、几十万字、上百万字,一写也就几百字、上千字、一万多字,辛辛苦苦就拿几包烟钱?他这一问,让我无话可说,和一出门撞到了柱子上一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