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醉拍栏杆看吴钩,何人会我登临意(4)

辛弃疾 作者:刘扬忠


在建康府任职的这段时期(辛弃疾到建康前后一共有四次,下文将说明),是辛弃疾歌词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他在这里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词篇。青年英雄辛弃疾的有志难伸、有才难展的满腔苦闷之情,在任建康府通判时所写作的歌词中似乎倾吐得比较充分,宣泄得比较痛快。更可贵的一点在于,就在这两段时间与建康府的官僚文士们的游从酬唱活动中,辛弃疾随时随地都不忘记提醒在座诸君:要牢牢记住以打击敌人、收复中原为自己的第一要务。例如,他在为有皇族身份的江南东路计度转运副使赵彦端祝寿的《水调歌头》一词中豪唱道:“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在建康行宫留守史正志的宴席上所赋的《满江红》一词有句云:“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登建康赏心亭而写赠史正志的《念奴娇》词亦有句云:“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如此等等的许多慷慨激昂的词篇,使得年尚不满30岁的辛弃疾,在南宋文人士大夫圈子里乃至整个词坛上,迅速崭露头角,并成为远近闻名的大词人了!

应该承认,文场的诗词唱和并不都是无聊的应酬,其中也有高雅的情调和杰出的作品。比如辛弃疾和他的长官叶衡的唱酬就是如此。试看这一首《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这时辛弃疾被叶衡推荐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是叶衡的谋士之一。此词看题面是为长官而写,究其实是自抒其情。词用上片写景、下片议论的方式结构成篇。

上片起二句点化苏轼诗句,赋予青山以人的情感、人的动作和品格,把本来静止不动的金陵城外群山描画得神采飞动、活跃奔腾。这种主观化的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令人联想起抒情主人公早年“旌旗拥万夫”的战斗经历,实为辛弃疾军人心理情结的自然流露。可是青山望来而终未来,它们被重重烟雨遮挡住了。三四两句描写的这个迷茫低徊的意境,使人联想到作者归宋后一直在政治上受阻的情形。人的政治理想不能顺利地实现,就像将到眼前的可爱山峰被茫茫雨雾掩埋一样令人惆怅。这里景中寓情,使人看出了作者心中的块垒。

词的下片,以城外大江上的沙鸥起兴,通过议论来抒情。“人言”二句概括白居易诗意,却不是为了赞同白居易的看法,而是婉转地反驳白居易,以表现自己顽强乐观的性格,说明忧愁不会把人压倒。不过这层意思作者并没有直说,而是即景生情,以沙鸥作比,十分幽默地反问道:如果头发变白与忧愁有关,那么沙鸥羽毛全白,岂不一身都是愁了吗?作者言下之意显然是:沙鸥自由自在地在江上飞翔,顽强地搏击风浪,这证明了它那一身白色与忧愁没有什么关系,人的头发变白也与忧愁没有必然联系。这段议论含蓄地表现了辛弃疾顽强乐观、不为政治上的挫折所屈服的战斗性格。

顺便介绍一下,辛弃疾一生共有四次到过建康。第一次,是12年前奉耿京之命南下接洽归宋事宜,在建康受到宋高宗接见;第二次是押解叛徒张安国到达建康,献俘给南宋当局;第三次是任建康府添差通判。12年过去了,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春天,当辛弃疾担任过滁州知州之后,他原先在建康任职时的老上司、新任江东安抚使兼建康行宫留守叶衡得知老部下因病已离开滁州知州任,去到京口家中居住,于是申报朝廷,辟弃疾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辛弃疾遂应命第四次来到建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