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10)

辛弃疾 作者:刘扬忠


淳熙六年(1179)春三月,辛弃疾在湖北转运副使任上被改任湖南转运副使,同官王正之等人在鄂州东漕衙的小山亭置酒为他饯行。辛弃疾满腔都是政治郁闷和牢骚,在宴席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词《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是辛词长调中思想与艺术兼优的杰出作品之一。通篇借春天的衰残来寄托作者哀时怨世的情怀,表示了对南宋偏安政局的深切忧虑和悲愤。上片以春天即将逝去的花残叶败的景象,喻示宋朝南渡后不能有所振作的危弱局势;下片连用典故,以比喻象征的手法,侧重描写和谴责偏安的小朝廷里竟还有许多妒宠争妍的丑态,感叹南方士大夫茫茫然不知劫后湖山已成残局,弄不好则无论此时得意失意都将同归于尽。词的结尾用唐人李商隐《北楼》诗“轻命倚危栏”的句意,写出一片斜阳烟柳的凄迷黯淡景象,让人感到真是愁到极处,也就是危险到了极处。传说宋孝宗读了此词“颇不悦”(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一),可见它的确刺着了南宋当局的痛处。

如上文所介绍,辛弃疾在从湖北南下就任湖南安抚使的一年之内,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才干,做出了卓越的政绩。这样,是否可以让他在湖南继续干下去,使他在军政方面有更多的建树呢?南宋朝廷是决不会作这样的考虑与安排的,因为他们有所谓“祖宗家法”——绝不让地方长吏久于其任,以免他们培植私人势力,形成独立王国,威胁中央政府的统治。对于像辛弃疾这样十分能干的北方“归正人”,他们更是时时提防,绝不愿让他“坐大”。就在淳熙七年(1180)的冬天,宋廷又把辛弃疾的“贴职”改换为“右文殿修撰”,再一次派他去做隆兴府知府兼江西安抚使了。

隆兴府境内在这一年遭到很严重的旱灾,粮食收获极少,以致饿殍遍地,老百姓十分可怜。辛弃疾的前任张子颜在卸任之前已在开始举办救荒的事。在这次改派辛弃疾为隆兴知府的诏命中,“任责荒政”却也是他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之一。

雷厉风行的辛弃疾一进南昌城,立即在此城及其所属各县镇的大小街巷张贴文榜,每一张榜上通通只有8个大字:

闭粜者配,强籴者斩!         

前面的4个字,是强制所有囤积粮米的人家必须在这时尽数粜卖出来,否则便要受到流配的处分;后面的4个字,是禁止一切缺粮人家向囤粮之户强行劫夺,否则便要被杀头。

紧接着,辛弃疾又把隆兴府的官吏、儒生、商贾、市民等召集在一起,要他们共同保举一些精明能干的人物,把隆兴府官库中所存官钱和银器分别借支给他们作为本钱,命令他们四处籴买粮食,限一月之内贩运到隆兴府境内粜卖,粜卖之后照原借数目偿还官本,不取利息。在一月之内,果然有大批的粮食从各路运载而来,隆兴府境内粮价大落,在数量上也足够供应当地人民食用的需要了。

隆兴府邻境的信州(今江西上饶),这一年也同样遭逢灾荒,信州知州谢源明向隆兴府商人借粮米以事救助,隆兴府的官员们都表示反对,辛弃疾却认为救灾恤民应当不分区域,便把用官钱籴买来的一部分粮米,用船只运往信州。

辛弃疾的这样一些堪称大公无私的救济民众的措施,不但泽被南昌地区,也使临近州郡普遍受益。到淳熙八年(1181)秋初,辛弃疾便因此受到南宋政府的褒奖,他的官阶又进一级,由此前的宣教郎改为奉议郎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