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舞:历史心性、文本、表征与情境、本相、文类、模式化情节和弟兄祖先故事等是您论述的核心概念,您在大陆的四本学术著作最终想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学术体系?
王明珂:我透过这几本书想告诉大家,我们所相信的“历史”以及古文献所记载的“历史”,都只是人们对“过去”的选择性记忆与叙事,甚至是被编造的过去。我希望建立的新历史知识,则是发掘、探索产生这些历史记忆的社会情境本相,以及此情境本相的历史变化,最后对于今日“我”或“我们”在历史中的存在有新的认识。我研究的主题是“华夏及其边缘人群”,也就是今日中华民族中的汉族与少数民族。我希望能建立一种历史知识,让今日所有的汉族与少数民族都对自身在历史上的存在有深入的了解,因此知道如何珍惜及改进社会现实,也就是让整个体系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在研究方法上,这是更客观精确地将史料当做历史记忆与叙事来分析,并非只是摘取与考订史料中人物、事件的真实性,并探索什么样的社会情境会产生如此的社会记忆。我分析历史文本的方法,也就是结合史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是将文本(历史学的分析对象,也是一种表征)与情境(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也是社会本相)对应起来,且更进一步,将文本结构(如正史、方志、族谱等文类)与情境结构(如自古中国人生存其间的帝国、郡县、家族等结构化情境)对应起来。如此我们便能从对历史文本的分析中,了解古代社会情境及其变化。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探讨历史上个别作者在书写间,个别历史人物在行动间,如何顺应或突破、违反种种结构与边界。
历史学家常抱怨,我们无法像人类学家那样观察现存的社会—由隐藏的社会结构到每个人的情感与意图。而我强调的便是,事实上,已成为过去的一社会结构与个人,都化为种种密码藏在历史文本之中,我们只要知道如何解码,便能像人类学家或社会学家一样深入观察一古代社会。
最早出版的《华夏边缘》,初步建立以“历史记忆”来研究族群认同这样的研究框架。在《羌在汉藏之间》中,我从羌族研究中认识“弟兄祖先历史心性”,也因此认识更普遍的“英雄祖先历史心性”。历史心性,便是一种影响历史记忆与叙事的文本结构。在《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中,我借着对历史心性的认识,重新解释中国史籍中黄帝、炎帝及箕子、太伯等英雄祖先历史,以及一些被视为传说的弟兄祖先故事,也藉此说明华夏及其边缘的形成、发展与近代变化过程。《羌在汉藏之间》是化陌生为熟悉,《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则是化熟悉为陌生,两者共同构成我所称的反思性知识。我期望,反思性知识造成有反思及反省能力的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