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于社会对八零后和九零后的诟病,其实我只相信一切人类思想的灵魂不会在这一代人中覆灭,反而会在这一代人中升华,因为混乱中分崩离析的只会是不堪一击者,而残留和光大的必将像利刃一般无住不前。
我们年轻、贫穷、一无所有,但一切好像还是充满了希望,世事尽可期待。
七年前,高考结束,我一心想要报考中文系,可惜没能拗过我爸,他替我选择了看起来似乎更容易就业的金融系。四年之后,我坐在研究生的课堂里,高级微观经济学的课本是马斯科莱尔的英文原版书,密密麻麻的全是数学公式、图表和证明。
老师说,你们都学过数学分析了吧,好,那这个定理我们就不解释了,直接引用。天知道,我连高中数学都没学好。于是,那漫长的研一一年,我在这门每次三个小时的课程上,经常一个字都听不懂,恍惚间好像又回到了高中时在理科重点班考倒数第六名的日子,甚至比那时还要煎熬和焦灼。
在这些并不太尽如人意的年头里,“读点书”和“写点东西”这两件小事像止痛剂一样治愈着我。
去年的暑假,网上一篇叫《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文章风靡一时,让我们那一层楼的女生看完之后集体抑郁了一把。八月初酷暑正当头,为了将最后一个暑假过得充实,我们枯守在没有空调的学校,而这篇文章几乎致命性地让我们陷入了茫然和无助。那晚我写了《我比谁都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用这个俗不可耐的题目表达着一种近似无畏的叫嚣。
可是第二天一早,我的同学们在蒸笼一般的宿舍里醒来,该考注册会计师的继续去做题,该实习的继续去跑客户,该考博的继续去看专业课,该写论文的继续去研究文献。她们笃定的状态让我觉得前一晚那场声势浩大的怨气和讨伐好像并不存在。她们甚至不需要和我一样,非得自我灌输一通意义之类的东西才能安心入睡。
再聊起这个问题时,我的一个同学说:“努力不能改变出身,难道放浪形骸、肆意堕落就可以吗?”是啊,除了继续做这些小事,又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好做呢?生活又不在别处。
三个月后,我去参加一家股份制银行的面试。我被问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家里有什么资源呢?”,没有任何寒暄和伪饰,就是这么直接。当我被步步追问,将亲戚朋友的家底都交待得一干二净之后,他们问了最后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三个月,要完成一个亿的存款任务,你怎么办?”
我和同学一起回学校,雨下得很急,挤在高跟鞋里的脚和心情一样尴尬。她看向我的美丽眼睛里蒙上了一层雾气,也许是我的眼里也起了雾。
其实作为金融专业的学生,更何况报的岗位还是对公客户经理,我们非常清楚甚至理解银行的选择。互联网金融的席卷式冲击,让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持续的钱荒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更是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银行当然也想要能带来潜在资源的应届生。
可冷静过后,我仍然无法忘记高贵华丽的面试间里那一瞬间的失意和颤动,于是在淋雨过后的头痛中写了《你必须守住内心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