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笠:通往优雅高贵的林间小路(2)

四分之三的沉默:当代文学对话录 作者:傅小平


傅小平:和他本人经常有交往吗?

李笠:我和他有过一次对话,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诗歌本质的看法。他说,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再认识,而是幻想。一首诗是我让它醒着的梦。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有人认为特朗斯特罗姆是一个知识分子诗人,就他诗歌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深度,他的确当得起这样的赞誉。对这个称呼,他没有作出正面回答,只是说,诗是某种来自内心的东西,和梦是手足。很难把内心不可分的东西分成哪些是智性哪些不是。它们是诗歌试图表达的一个整体,而不是非此即彼。

所以,在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里,一般读不到寻常的理性分析,而是让我们感受到更大的自由。我也见过他四十多岁时拍的一张照片,照片中的他神情安宁,目光朝上,像在盯看树梢,或天空,飞鸟。1990年,他突发脑出血,在右半身瘫痪的情况下,他仍坚持创作。

傅小平:在翻译特朗斯特罗姆的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在哪里?有什么特别深的感受和体会?

李笠:我花了差不多半年时间译完了特朗斯特罗姆,其中最大挑战是传达原诗的气韵——语气、节奏等等,给人在阅读时有一种用原文写的感觉。这种感觉的产生需要译者对两种文字的精通,也需要译者对词语有着舌尖的敏感。一个最浅的体会是,译诗者必须是精通两国文字的诗人。

傅小平:这恰恰是你的优势所在,你不只精通两国文字,而且常年奔走于中国和瑞典之间,对两国的文化背景还有社会现状都有切身的体会和理解。我接触过好多翻译家,都没有你这个条件。他们当中有的从未出过国,有的即使出去过,也只是短时间的访学或旅游,对他国的很多认识主要还是来自书本和网络。有意思的是,你还将自己用瑞典文写成的诗歌翻译成中文。

李笠:你说的是我几年前出版的中文诗集《金发下的黑眼睛》。

傅小平:翻译自己的作品,我想这个过程一定很有趣。

李笠:的确,就像你说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有人说“诗,是翻译中失去的东西”,但因为译者既是改写者,又是原作者,结果就有可能变成了“诗,是改写中获得的东西”。当然,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你很有可能认为同一首诗的两个版本是一样的。其实,呈现于你面前的中文诗已经在经过了几层过滤、翻译的过程中,因音阶不同,很多词语都做了改动,甚至意象也进行了更换。

有人问我,这样的过滤会不会让译文失去原汁原味。要我自己看,这样的过滤有益无害。是的,用中文写作一定会很流畅、漂亮、一气呵成。但反复过滤的过程却给了我质疑每一个文字的机会。这样,我可以将不必要的文字去掉,让诗歌变得简练、干净,意象精准,这与我国古典诗歌也是统一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