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实施“866”工程的成效(8)

边陲明珠 作者:鹏鸣


路的故事

“要致富,先修路”,不论走进哪个村,我们对此体会都很深。

陆良县委书记朱党柱说:

——陆良县大莫古镇烂泥沟村曾流行着这样的民谣:

好个烂泥沟,深居山后头;

地外一个坡,村内像猪窝;

下雨满街流,出门就犯愁。

烂泥沟不仅“烂”,而且杂“乱”,甚至泛“滥”,所以也被人喊成“乱泥沟”,写成“滥泥沟”。

实施“866”工程前,一下雨就到处是烂泥,人们都怕出门。无奈外出时,往往是“跌倒的老人扶起跌倒的孩子,跌倒的孩子拉起跌倒的老人”。几代人盼望着能有一条雨天可以走的路,实施“866”工程后,才半年就改变了百年村庄的旧貌,首先就是有了进村的、村中的、入户的水泥路,如今连盲人陈宝云也可以在村中方便行走了,他说:“我虽然看不见,但能感到村中的新变化。”

在修路的那些日子,75岁的老党员保学方、70多岁的大娘张冠美都争着投工投劳,许多人家为修路、建小广场自愿捐出本属于他们的土地,如为拓宽村中道路,邵红家拆除两个烤房、一个猪圈,献地120平方米,邵小树家拆除一座百年土炮楼,平老七家拆除一个烤房,在村中小广场(其实是一个亭、树、花、石如画的公园)中心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王小柱、王富华等21户自愿让出小烤房、烂厕所、粪堆所在地的名单,所捐多则100多、少则10多平方米。

于是,共1200多平方米的小公园得以建成,村民们从此有了一个赏心悦目的休闲、娱乐好去处。

富源县委常委、党办主任冯建新在参观时说:

——在富源县营上镇的新发自然村,过去流传着一句话:“新发村,泥塘齐腰深。”以致打工上学的出去就不愿再回来,姑娘也只有嫁出去而没有嫁进村的。

如今实施“866”工程,已建成6公里长2米多宽的水泥路,拖拉机小汽车顺利出入。村民小组长万学奎说:“今天的新发村,水泥路面加路灯,往后好日子有路奔,别人看了都动心。”

曲靖市扶贫办主任许云华说:

——宣威市东山镇色米依和崔家村两个自然村,有74户人家,靠种包谷、土豆为生,想卖点猪肉到山外,那仅有四五公分宽、斜挂在悬崖上的山路,人只能紧紧贴着崖壁一步一步挪,跑一趟下来,人累得几乎散架不说,肉价也掉成豆腐价了。故有“色米依,色米依,路险好比爬天梯,有女不嫁色米依”。

实施“866”工程后,干部群众风餐露宿,日夜苦战,那10多人用粗绳拴1人,到滚滚赤那河岸崖壁打炮填炸药的情景,几乎就是当年河南林县修“红旗渠”的再现。

经过近半年,耗资200多万元,投工投劳9000多个,终于让这条修了八年都未修成的路成了通向致富和幸福的“天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