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何处觅清高(2)

千古文章未尽才 作者:刘志琴


可悲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这“清高”已难有容身之地。且不说那粗制滥造、泡沫泛起的学风败坏学术研究的声誉,就是那学术腐败的丑闻也是不绝于耳,为了争名争利争评奖争职称,不惜抄袭、剽窃、弄虚作假、拉关系、送红包,甚至雇人代笔,假文凭、假学历屡见不鲜。这种“学术蝗祸”,打而不绝,浊浪滔滔,何处言清高?

在这一团乌烟瘴气日益弥漫之际,一位老学者的清风劲节,仿佛一缕春风吹向学人的心田,不能不使人耳目一新,清高归来兮!

这是2002年参加“史学前沿理论研讨会”得到的感受。这次会议,原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和《史学理论》杂志社联合召开的祝贺何兆武教授八十寿辰的纪念会,只是因为何先生坚持谢绝,才改为理论研讨会。何先生自当是会议的上宾,殊不知,会议的当天,何先生突然“失踪”,引起与会者的惊叹。虽然我并不赞成他的临阵脱逃,但何先生一生埋头书案,不计功利,长期默默无闻地奉献,这是他一贯的作风,要一位谦和、淳朴、视荣华如浮云的老书生当众接受花环,听颂歌,也是太难为他了,对此我也甚为理解。何先生在史学界从来就有德艺双馨的美誉,改革开放之后,他最先系统地引进国外的史学理论,他翻译的史学名著,其信、达、雅在同行中有口皆碑,有的译文成为经典性的名句,被广泛引用。作为高龄的著名学者,他笔耕不辍,近年来出版的《历史与历史学》、《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等洋洋百万言著作,其渊博的中外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学术见解,使他无愧为史学理论的领军人物。可他长期甘当人梯,无怨无悔,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凡是行内行外有学术问题相求的,他必尽心尽力,无私付出,对年轻人更是爱护有加。这样一位忠厚长者面对应得的荣誉,却坚辞不受,怎不使人动情。葛兆光教授说:“像他这样的学者,恐怕再也难找了。”的确,他惠予学术同人的不仅是学问见地,更有当前最为宝贵的学德和学风。

诚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正在发生变化,清高不一定是最佳的选择,以清高品评何兆武教授的治学为人,也不尽恰当。但他言行操守中的高风亮节正如《孔丛子》所说:“夫清高之节,不以私自累,不以利烦虑,择天下之至道,行天下之正路。”当今有些人学风不正,学德败坏,甚或利欲横行泯灭良知,对此倡导一下“不以私自累,不以利烦虑”的清高品格,永远不会过时。

清高归来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