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帝李从珂做了两年皇帝,就被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赶下了龙椅。石敬瑭以割让边防重镇幽蓟十六州和自称“儿皇帝”为代价,获得契丹的支持,建晋代唐,迁都开封。自此,中原王朝的北方屏障全失,游牧民族的铁蹄可以沿着广袤的华北平原直下中原腹地。
石敬瑭的继任者石重贵不甘心做傀儡,扛起了反抗契丹的大旗。恼羞成怒的契丹人发兵南下,晋军统帅杜威临阵倒戈。开运三年十二月(947年1月),契丹人在倒戈晋军的带领下攻入开封,灭掉后晋。初来中原的大辽皇帝耶律德光得意忘形,放任契丹人恣意烧杀抢掠,作为国都的开封首当其冲。这座唐末以来北方最为繁荣的商业都会,须臾间变作尸臭熏天的死城。
作为禁军将领,赵弘殷早已举家迁居开封。所以,这场五代以来最大的浩劫,赵匡胤又赶上了。
不同的是,洛阳兵变时,躲在母亲怀里瑟瑟发抖的赵匡胤,如今已经长成雄伟健硕的青年。八岁的弟弟赵匡义,早已把二哥当作乱世中的依靠。
辽人的倒行逆施,终于激起民愤。放眼中原,到处是揭竿而起的民众。耶律德光被迫于次年四月惆怅地离开了中原。两个月后,已经称帝的刘知远(称帝后改名刘暠)打着驱逐鞑虏的名号(其实他自己是沙陀人,按照汉人的传统观点,也算是“鞑虏”),乘乱取得天下,建立五代的第四个王朝——后汉。
大乱平息,赵匡胤终于走出赵府的大门。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从八岁到二十一岁,赵匡胤从白骨堆积的洛阳来到白骨堆积的开封。他觉得,自己和家人迟早也会成为这堆堆白骨中的一具。
当相同的悲剧一再发生时,有人逆来顺受,有人奋起反抗。
赵弘殷选择了前者,而赵匡胤选择了后者。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闻之”“见之”“知之”已久的赵匡胤,终于下了“行之”的决心。
事实上,赵府的生活日益艰难,也由不得赵匡胤不去“行”了。
父亲赵弘殷整日在外奔波,仕途却原地踏步。三弟赵匡义和妹妹(即后来的燕国长公主)尚年幼,四弟赵匡美更是刚刚降生。全家上下,全靠母亲杜氏与妻子贺氏惨淡经营,正冠绝缨,捉襟见肘。已过弱冠之年的赵匡胤没有理由不去讨个一官半职为家里分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前提是,要有路可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