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江湖行
黄河北岸,一道红褐色的火链正逆着河水汹涌的方向奔腾。
这匹骏马还是赵匡胤儿时在夹马营收服的。
那日,赵匡胤初见烈马,也不上缰绳马鞍,硬生生跃上马背。烈马不服,“嘶溜溜”一声长鸣,四蹄生云而起,直奔一座石门。赵匡胤一脑袋撞在门上,跌落下来。围观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以为赵二哥必会脑浆迸飞。没想到命大的赵匡胤不但一点儿伤也没有,还三步并作两步,一跃而起,再度飞身上马。烈马终于拜服,老老实实地听从赵匡胤的摆布。
十余年过去了,烈马的主人倔强依旧。赵弘殷本可以在禁军中给赵匡胤安排个位置,但父亲二十余年未曾升迁的经历,让赵匡胤不得不放弃近水楼台的想法。渴望脱颖而出的赵匡胤,只能义无反顾地闯出一条自己的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不过是郁郁不得志者的自我安慰。真正的凤鸟唯有主动择梧桐而栖,才能唤得百鸟来朝!
赵匡胤看中的第一棵梧桐树是河东节度使刘崇。
五代承袭唐制,地方上实行道、州、县三级行政体制。“道”原本是监察区或军事防御区,“安史之乱”后,二者逐渐合一,成为地方的一级行政实体。此后,道逐渐分化演变成诸多节度使辖区,称为“方镇”“藩镇”。长官身兼节度使、观察使和会府(节度使辖区的治所)所在州的刺史等职,但通常只简称节度使。他们总管境内一切行政、军事、司法、财政、监察等事务,是割据一方的土皇帝。节度使又设有专门的番号,除个别地区(如河东、淮南等),均称为某某军节度使。
不过,理论上,节度使属于临时派遣性质的使职,并非正规职官;因此,道并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机构。
朝廷之下,真正的地方行政机构是“州”。然而,绝大部分州实际由节度使管辖,称为节度使的“支郡”。州的行政长官是刺史,军事重镇的州长官会兼任防御使或团练使,兼管一州军事。团练使的官阶要高于刺史,防御使高于团练使。
州级行政机构还有府和军。一般首都、陪都和军事、经济中心设府,边关军事要塞设军(此军与节度使的番号不是一回事,虽然读起来都是“某某军”,但其实际级别或为州级;或略低于州,可称准州级;亦有县级的军)。府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尹(国都和陪都的最高行政长官为牧,但一般不置,实际主持政务的还是尹),军的最高长官为军使。
河东节度使的辖区大抵相当于如今的山西中部。会府太原府是汉国的陪都北京,后唐、后晋和后汉三个沙陀族王朝皆自此而起,可谓龙兴之地。
太原府衙内,赵匡胤远远望着河东最高长官刘崇,颔首低眉。他虽然在京城里早就见惯了达官显贵,可如此直面一位封疆大吏,还是第一次。
赵匡胤小心翼翼地抬了抬眼皮,在一团紫袍的映衬下,长长的美髯勾入眼帘。可惜,美髯的主人并无关云长的傲骨,唯有糜子方的愁眉。在他的脸上,一行青黑色的字迹还依稀可见,那是昔日卑微的痕迹。唐末以来,为了防止士兵逃亡,士兵的脸上会被刻上字。于是,这也成为身份卑微的象征。
但如今的刘崇早已咸鱼翻身,他头上挂着一大串响亮的官衔:河东节度使、特进、检校太师、兼侍中、行太原尹、北京留守。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官衔,只为告诉世人:刘崇的权力很大,地位很尊贵。他是当时势力最大的藩镇首领之一。
不过刘崇还有一个更尊贵的身份——刘知远的亲弟弟。刘知远无福享受,当了几个月的皇帝就挂了。他那不满十八岁的儿子刘承祐继承了皇位,朝政由四位托孤重臣主持。刘崇与其中之一的郭威向来不和,郭威的上台令他十分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