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说:“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全世界都存在难以根除的家庭暴力,没有任何婚姻制度可以承诺给人幸福,但应该有制度使人可以避免极端的不幸。家暴与地域无关,与文化无关,甚至与价值观念或者个人选择无关,也许唯一与其有关的,是重视和制度。人都是一样的,对爱的追求一样,对幸福的感受一样,对家庭的需求也一样。而我们,只不过渴望被尊重、被关爱。
《艺术家》:极简主义的胜利。
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
编剧: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
主演:让·杜雅尔丹/贝热尼丝·贝乔/
上映日期:2011年10月12日(法国)
在《艺术家》之前,我真不敢想象,21世纪的电影市场走到如今这部田地,居然还能够回到最初,用完完全全的黑白默片,夸张的表演,插入卡片式的对白征服影迷。我们对这样的电影如此陌生,然而但凡爱电影的人又总能够莫名其妙地投入其中,在没有台词的情况下,居然跟着两位演员体验一场简单的爱情、简单的电影。
《艺术家》的怀旧范儿显而易见,尽管看似在讲述电影从黑白默片到有声的崛起之历史,其实真正包装的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这样的爱情故事换做其他任何一种表达方式,大概都不会入刁酸古怪的影迷之心。《艺术家》却以黑白默片赢取一片呼声和奖项。可见,不管《艺术家》在讲什么,都已经赢在了“电影”这两个原初字眼上。1929年,第一届奥斯卡最佳电影颁给了默片《翼》,83年后,《艺术家》再次证明了默片的魅力。只不过一场电影的时间,我们却好像回到了1929年的时光,感受默片的呼吸,感受黑白的魅力。终于不再关注电影中的对白,终于不再执着于电影的特效,而是完全沉醉在表演的模式中。任何对电影有感情的人都不会拒绝这样扑面而来的怀旧范儿。
也许出于对电影形式感到新鲜和好奇,让我们在沉默的两个中完全没有感到烦腻和呆闷,哪怕影片直到最后才有了唯一一句有声对白。
“Perfect! Could you give me just one more·”
“With pleasure”
至此,默片在形式上迈向了有声。所以,很可能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影院欣赏如此纯正的黑白默片,这是一种原始的、纯正的电影方式。奥斯卡对其的推崇,媒体广泛的赞誉,还有影迷的如痴如醉都证明《艺术家》已经赢得我们对电影的一片情怀。我仍旧相信:这个世界的潜规则仍然是“真诚”这类的词汇,任何胆敢不按照大众所希望的那样拍摄的电影,都得面对商业的中指,对此没人可以获得赦免。而另一方面,任何被纯正的感情亲吻过的影像,也早晚会被时间擦拭得闪闪发亮——这就是《艺术家》们。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艺术家》的风格。曾有位也经常“看电影”的朋友在看完《艺术家》后,神秘兮兮地问我:“你真的喜欢《艺术家》吗?还是你觉得要保持一股文艺范儿,而不得不说喜欢?”我笑了,说:“不,那2个小时的观影时间真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度过的。我不说电影有多好,也不说我喜欢。我只说确实享受了一场电影,仅此而已。”是的,这种感觉后来在看王家卫《一代宗师》时也真切体验过,这份“享受”让我感到很放松,甚至抛开自以为是的“我是影迷”姿态,像一个最普通的、最不懂电影的观众去欣赏一部纯粹干净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