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李健跟我讲过一个故事。现在我还记得他跟我叙述这则故事时明快的样子,一如既往,嘴角上扬一丝温暖笑意。他跟我说的是当年刚刚踏上文坛的年轻作家马尔克斯在巴黎遇到海明威的情景:马尔克斯隔着一条街道看到了他的偶像海明威在对面人行道上,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朝他喊道:大——师!
李健跟我说这则趣闻的时候,我们正巧也在人行道上,在北京西城区,不远处有个美丽的白塔。那天天气晴妍,虽已秋天,好风经过有暖意。下午时分我们相约去拜访一个画家朋友。我已忘了我们为何开始了文学人物之话题。他跟我讲了这个“大师”的故事后,我跟他分享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交往。托尔斯泰曾“微词”过他的这位对手:“一个病人不可能写出健康的小说。”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却是公开承认对方的才华在自己之上,并且认为《安娜·卡列尼娜》绝对是欧洲文学首屈一指的文学精品。如此看来,陀氏的心理很健康啊!
更为有趣的是,托尔斯泰对陀氏的妻子大为赞赏,他不无艳羡地说:“若是每个作家都能有个这样的妻子,真不知道要多写多少部小说。”托尔斯泰言下之意就是说之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了那么多传世之作,很大的原因是有这位好妻子!除了这个之外,他是否也在哀叹自己婚姻家庭生活的不幸?
这些关于两位俄罗斯作家的轶事我是在清华大学教授格非的《塞壬的歌手》里看到的。我记得格非教授还说到,托尔斯泰的伟大无可置疑,但对后世作家的影响却很小,因为几乎找不到一位真正属于他的门徒。可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却是很大,加缪、卡夫卡,包括村上春树等作家都从陀氏那儿得到很多。前两位甚至可以被当做陀氏的传人。可见托尔斯泰的那一句微词多么不负责任。
又过了几年,在一个朋友家里我翻书闲看,看到了马尔克斯的那篇散文《我见到了海明威》。那时候他已在家乡发表过一部长篇小说、得过一次文学奖。但自己说毫无目的地滞留在了巴黎。人们不禁会猜测是否因为海明威那句著名的“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可以知道的是,那时候他已经读了海明威发表过的一切作品,所以当他看到偶像在对面的人行道上出现,心中涌动的狂喜是可想可知的。那是1957年,马尔克斯28岁,海明威59岁。那天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春日,陪伴海明威在圣米歇尔大街散步的是他的妻子玛丽·威尔西。马尔克斯曾是一名记者,所以他说,一瞬间,他不知道该是冲上前去对这位明星作家进行一次采访;还是纯粹的毫无保留地向偶像表达自己的钦佩之情。但是这位可爱的文学青年一瞬间想到的两种都放弃了,他只是如同丛林中的塔尔桑(美国作家赖斯·伯勒笔下的冒险人物)那样,把双手握成喇叭状,从这边的人行道冲那边的人行道喊道:“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