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成都序言
一位行者,如何进入成都,虽不是哈姆雷特那般伤脑筋,但稍作思虑,还是蛮有必要的。司马相如一样高车驷马,昂首入城,固然容易引起追捧的轰动,但他的出位表演,历来得到的多是酷评。深怕锦衣夜行而回乡示威,注定了这不是成都人热爱的方式。当然,这不是说成都人不乐于看稀奇,而是在看得心满意足后,还要说你装神弄鬼,顺便奉上一顶遍地都是的本地特产旅行遮阳帽,上面用各体书法写着“假打”。你戴着它出没于味道江湖,行走在僻街小巷,泡身于茶馆之中,混迹在小馆酒肆,打望养眼的美女,访古迹、寻旧书,这行为自然是很艺术的,一例会被成都人视为有幽默感。成都人对他人的最高奖赏,概莫逾此。
成都非海上,不是冒险家的乐园。一夜暴富、陡然赤贫的奇迹,都是无限趋近于零的小概率事件。成都人平日里像一滴水珠,悠游于世俗的江海,真可谓“万人如海一身藏”,绝无出头领衔主演的念想。当然,在国家板荡的非常时期,偶尔显山露水还是有的,搞垮清朝的导火索——保路运动,出川抗战的浴血玩命,都是平日里看上去血性全无、以玩为要务的人弄出来的动静。换言之,不到万不得已,成都人不会抛妻别子,他们要尽情享受世俗生活的乐趣,没有什么比那些不着边际的空话,更让成都人警惕的了。
一家人大多是急性子,唯独家里贪玩的那小子不是。他看你们在那里劳碌疲累,抽风瞎折腾,无头苍蝇样东奔西跑,就笑得四仰八叉,肆无忌惮。全中国不缺乏瞎操心和浮躁的城市,但像成都这样慢性子的城市,却是少见。倘若你是个风风火火的人,以折腾和所谓的进取为乐趣,我劝你在退休之前,最好别来成都——尚有“少不入川”的戒律横亘于前——没玩好不说,指不定还气出你一身的毛病来。这贪玩的小子,让大家见了,都自以为可以变成掌握人生真谛的、有优越感的老师,激发出诸位教育他的本能。他笑嘻嘻地应承着,并不反驳,但照玩不误。玩开心了,他还学着笑星的声口来回应你的苦口婆心 :老师,您接着教。
一个急匆匆的人,是无法领略成都的魅力的。到了成都,你要本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悠游地玩,尽量向成都人民学习他们的娱乐精神。来时模仿日本鬼子的样子 :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去时按照徐志摩同志的指示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第二回 行者的读物
一般泛滥的成都指南,包括旅游地图,书摊邮亭俯拾即是,用了即可像一次性使用品一样,委弃不顾。要知晓成都的前世今生,在这座城市活得滋润新鲜,哪怕你只是小憩几天,阅读相应的书籍是必不可少的。关于成都的书籍,不说车载斗量,也可谓细数无暇。而且关于成都非常有趣的书籍,我自己收藏得不少,譬如有张大千结拜兄弟张目寒,送给川剧名丑周企何的线装书《蜀中纪游》,向尚等著《西南旅行杂写》(民国版,中华书局),陈宗棠著《四川乡土常识》(建设日报印,1949 年六月版),中隐楼主著《蜀伶选粹初编》(线装书,新印刷工业社代印,1937 年版,事涉不少成都川剧演员),周芷颖编《新成都》(民国版,成都复兴书局),周家驹编著的《灌县导游》(灌县务本堂,1940 年版),青城山天师洞辑刊《青城山指南》(民国版,线装)等,其他尚有舒新城、罗庸等先生的书,一时半会儿无法找到,真可谓难以尽述。这里随意介绍几本我认为值得一读的书籍,虽挂一漏万,然不妨直说,有趣且有分量的都在这份书单里了。
一:《李人说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1 年 3 月版),曾智中、尤德彦编。成都这座城市不宣传并深深铭感李人先生,是我一直耿耿于怀的事情。李先生对成都各方面的熟稔和热爱,在 20 世纪以降的四川作家中首屈一指,文章之高妙,议论之透辟,举证之充分,悬疑之冰释,研究之深入,概莫出其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