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他曾有两次请我们到此喝茶,坐在一株覆盖面积甚大的老黄桷树下,与杨、刘诸兄这样的老搭子,一边临河斗地主,一边喝酒吃肉,一边说些不着五六的话,听着河水哗哗流过,享受晚风的清凉,直至夜半方休。
第六回 行者去处之四 :小吃大得
大凡白酒业发达的地区,必是粮食丰饶之区,贫瘠的地方,尚且食不果腹,绝无余粮来酿酒。粮食饶有余裕,也未必多酿酒,江南便是如此,大抵需有一分刚猛之野性,才可能嗜酒如命。也就是说,一地的习俗,得有多方因素综合而成。同理,美食发达的地区,必是物产丰饶之区。单如此,还不足以产生精美之小吃,那地区的人民还需有稍多的余暇才行。余暇多了,人们才弄些花样来吃喝玩乐。成都便是个将丰饶的物产和民众的闲暇集于一身的城市,小吃等美食之发达,可谓得天独厚,渊源有自。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小吃”并非完全只是小吃,而蕴含着只对美食“小吃”一回,浅尝辄止的意思。因为作为一位行者,你不可能像一位川菜老饕那样逐一品来,只能按别人的推荐来取舍和选择。
靠比较良好的商业竞争所获得的美食市场的繁荣,在 1949 年后遭到了不小的打击。1955 年公私合营后,成都 3000 家餐馆经过合并、搬迁、撤销,砍削 90%,剩下大约 300 家形成成都餐饮格局,直至20 世纪 80 年代初此种格局才有所变化[参见愚人《建国时期的川菜(1949—1979)》]。餐饮的国有化,使得大批的餐饮缺乏有效的竞争,餐饮业者不思保持传统的口味,更不思改进创新,使得整个川菜出现一种不应有的断裂和停滞。很多美食和小吃,在这样断裂和停顿的局面下,不少夭亡无救,从此退出人们的饮食视野。少部分则变味倒退,与人们相尚的传统口味、习好的基本吃法,相差不可以道里计。即便80 年代重新恢复出山者,成功的例子也非常鲜见,因为中国饮食像中医,需要一些重师承、尚门派的不传之秘诀。你可以从西餐的科学化、标准化、营养搭配诸方面,来指陈中国饮食之疵,但你无法一步改变中国人自古及今的一些口味习惯,尤其是中国菜系之首的川菜对川人口味的熏沐,使得他哪怕走遍天涯也有个故乡的胃。
饮食公私合营后的几十年,有多少美食消泯,或者遭改装,至今没有人统计过,这是川菜,也是我们胃口多么大的一个伤痛啊。到了 80 年代,商业渐兴,又缺少相应的商业规矩和保护措施,使得不少正宗的东西又遭到“李鬼”的仿冒,伪劣产品充斥而驱逐正宗的产品,很多东西不再“真概”,这又是不少美食和传统调料的倒霉之秋。加之没有规划地拆除有味道的所谓穷街陋巷,老百姓真正喜欢的美食往往隐藏在其中,这种无节制的拆城翻城,成了新近对川菜小吃的入骨伤害。200 多种精美的小食,现在只剩下 60 多种在苦苦支撑了。不要说担担面的老母鸡汤了,也不要说新繁何泡菜的鱼泡菜之弄鱼香肉丝了,也不要说竹林小餐的白肉之失传了,单一个回锅肉的蒜苗的采择,甜水面里的自贡朝天椒,都没有人去坚持原料的地道了。再者,火候、刀工、烹制没有规矩,所以弄出来表面上丰富无比,似乎各种美食应接不暇,其实与垂之久远的传统菜肴相比,这味道除了怪异外,似乎无法让你感觉得出它的好来。在这样的情形下,你还是得吃,不能学伯夷、叔齐二位那样,自绝于人民,不爱惜生命。于是你就只有退而求其次,在矮子中拔高子,在走样的菜肴中,挑选尚存几分旧日味道且符合自己胃口的菜,来满足自己的食欲。所推荐的全是符合我自己胃口的菜,合不合你的胃口,因为我不是你肚里的蛔虫,因此不能打包票。你吃了,要骂我的嘴巴为什么与你不是“口之味有同嗜焉”,那也等于贬了自己,因为你没能与我“有同嗜焉”嘛。很多高档菜,按我这平民的胃,觉得实在徒有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