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且谈与民国文艺女神相逢(2)

来自陌生人的美意 作者:张莉


看看我们的民国女性张爱玲成为女神的道路。所有的影视创作都关乎她与胡兰成的情感,电影宣传、电视剧宣传、与其沾边的一切书籍无不与此有关:张爱玲与胡兰成是否相爱,他们之间是否曾经幸福,他们何时分手……凡此种种,牢牢吸住读者和观众的眼球,也成为图书及影视收益的最佳保证。而关于林徽因,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她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之间的情感纠葛。最近关于萧红的讨论同样如此:萧红与萧军为何分手,萧军为什么抛弃了她,她与鲁迅之间是什么关系,她与端木、骆宾基是怎样的?萧红怎么情商这么低?!关于萧红的讨论中,评论者们在想方设法拉回一个接地气、受人抛弃的弱女子形象。

二十年来媒体关于三位民国女性的讨论标题无一不与她们的私生活、她们的情感、她们的婚姻有关。我们时代的人们,为她们计算人生得失,为她们的人生复盘,恨不得像算命先生一样为她们指点情感迷津。以上种种构成了二十年来我们公共空间里的“民国文艺女神热”。

在这样热闹非凡的讨论中,我们只看到作为沙龙女主人的林徽因,却没有看到这个女人和她的丈夫一起为中国建筑史所做出的贡献,也并未看到她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开拓。我们叹息张爱玲孤身客死他乡,却未曾想过这个女性并不畏惧孤独,终其一生她都在尝试写出最令人满意的“那一本”。我们只看到萧红与好几个男人擦肩而过,却看不到她的才华远胜过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虽然只活了三十一年,但她的文字却比那些活到八九十岁还试图在文学史上改写与她关系的人活得长得多……在专业领域里,她们有令无数人、无数男人只能望其项背的成绩。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永远得遇良缘,她们能做的,是做好可以把握的那部分。

夸张人的情感戏剧性,无视人精神世界的复杂性,这是我们时代理解人的痼疾,并且,我们也早已习惯于过度消费他人的情感和隐私,尤其是明星、女明星们的爱情和人生。民国文艺女性自然也不例外。只是,当我们那样讨论这些女性的爱情选择时,是把一个女人的生存价值等同于是否能和男人厮守一生,是把情感生活完满当作评价一个人价值的最高甚至唯一准则,是在用我们时代最流行的“成功学”绑架她们的人生。这样的讨论意味着,每个人都在试图使她们降格,成为和我们时代有同样趣味的人。

当然,很多人会说,民国女性与电影结缘顶好不过,不然那些80后、90后、00后们,谁会知道张爱玲、萧红,谁会去试着了解民国?的确如此。但问题依然存在,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理解何为完整的女性,理解何为完整的人?《黄金时代》的海报为更加年轻的一代诠释着所谓的民国时代:“想爱谁就爱谁”“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可是,假如萧红真的生活在海报上的这个时代,假如她想爱谁就爱谁,那么,她怎么会有逃婚的经历?她又怎么会被囚禁在地下室里等人来赎身?如果她真的可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她又怎么会死在炮火硝烟的香港医院?

与那些优秀的民国文艺女性最好的相逢——是回到她们的专业领域,是去往她们的文学世界,是与她们进行精神对话。而尊重民国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勇敢地正面直视那个真实的民国时代。

2014年9月27日,《新京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