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秒,秀出真实的布什!春节前几天,我看央视的新闻,乐而开怀。新闻说的是,随着美国总统竞选活动的日益激烈,布什最近又成为网络上搞笑的对象。由美国“继续前进”网站主办的“布什30秒”电视广告制作大赛,反响火爆,一共征集到1512部讽刺影片。
其中短片《儿童的一天》获得头奖。片子中,一些年龄只有十来岁的小孩子在不同的服务和制造行业工作,有的身穿工人制服在打扫卫生,有的身穿厨师服装在做饭,有的拿着扳手在修车,还有的在纺织机旁制衣服……短片的最后,出现一排字幕:你们知道布什欠下的1万亿美元将由谁来偿还吗?毋庸置疑,短片就是讽刺布什正在为美国的下一代制造还不清的债务——美国白宫人士1月29日透露,在布什总统即将对国会提交的财政报告中,2004财年的联邦财政赤字将达到5210亿美元,这一数字让2003年的3750亿美元赤字相形见绌。
还有一个片子给我印象深刻,布什成了绿衣大盗罗宾逊:他先是从孩子们的书桌上抢走了书本,然后从居民家中抢走了饰物,最后从老年人身上抢走了退休金……这个罗宾逊,最后来到一个大富翁的家门口,把抢到的钱物都交给了富翁。罗宾逊劫富济贫,而布什却是劫贫济富。
这般讽刺布什的广告短片,是部分民意通过媒体的一种形象表达。
看电视新闻的时候,我在想,布什先生如果看这些短片了,是什么心情什么感觉?是乐而开怀,是哭笑不得,还是恼羞成怒?美国公众并不怕骂布什,其实,布什也并不怕挨骂,他们在骂声中和平共处,这就是有美国特色的自由主义。这种相互作用的社会宽容,当然不是布什个人营造的,它得益于一个国家根本的宪政制度。
但是,布什也有怕的时候。《赫斯特》杂志驻白宫记者、《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曾当选过白宫记者协会主席、被美国一家杂志评选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25名妇女之一的海伦·托马斯,让布什有点怕怕。年逾八旬的海伦在美国新闻界是个传奇人物,在几十年的白宫记者生涯中,她问了许多令总统感到尴尬的问题。“比如我问尼克松为什么要下令在水门饭店窃听民主党总部,问约翰逊总统为什么要发动越南战争,问克林顿总统同莱温斯基的性丑闻,我还问现在的这位总统:为什么要对伊拉克发动战争?”海伦说,“我们白宫记者报道每天发生的历史。我们新闻媒体的责任就是通过提问使总统感到难堪、不高兴,让总统感受到他受到媒体的监督,他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这位能问倒总统的白宫女记者,几十年来曾经常享有向总统提问的特权,但布什现在不再点名让她提问,“因为我的问题难度太大,回答不好就会使他陷入政治麻烦”。
好一个海伦!布什有点怕怕,可以不再点名让海伦提问,这个布什有权;但布什不会将海伦赶出白宫,因为这个他没权。从这里我们看到,通过媒体自由表达和表达自由,已经成为美国媒体人以及公众的一种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通过这样的表达来监督政府,监督“靠不住的总统”,以充分捍卫新闻的权利、保障公民的权利。
爱因斯坦曾说过深刻的话:“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每一个人都应当作为人而受到尊重,但任何人都不应当作为偶像受到崇拜。”没有被美国人作为偶像受到崇拜的总统布什,并没有将遭讽刺、被问倒误为“不受尊重”,因为总统和布什是不一样的,总统布什和公民布什也是不一样的。
骂了布什,天塌不下来;布什挨骂,天也塌不下来;如果总统不许公民说一个“不”字,天就真的塌下来了,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经历不就是明证吗?
(原载2004年2月10日《外滩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