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蔡元培:革命时期的蔡先生(1)

温柔和激荡 作者:徐迅雷


1907年8月底,年届四十的蔡元培由柏林迁往莱比锡。学期开始后,在莱比锡大学哲学系注册入学。有意思的是,他在学籍卡上所填写的年龄为35岁,他可能觉得40岁不能入学了。他听课并研究哲学、心理学、美学诸学科。在生活上,他开始了素食,“一直吃到民国十年”,尽管后来因腿疾在医生劝告下恢复了肉食,但还是偏重素食。

辛亥革命爆发后的次月,蔡元培动身回国。这次留德前后四年,他与各方革命志士保持密切的书信联系,除了求学之外,他还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等一批学术书籍。

抵达上海后,蔡元培于12月7日回到杭州的家,探视夫人黄仲玉,子无忌、柏龄,女威廉。日记记载三个字:“返杭州。”

归心似箭,为了家更为了革命事业。两天后他又赶赴上海,随后去南京。12月25日,孙中山由欧洲回抵上海。12月29日,蔡元培在南京出席临时大总统选举会议。候选人是孙中山、黎元洪和黄兴3人。当时17省代表参选,每省1票,孙中山以16票当选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黄兴得了1票(见《孙中山年谱长编》第604页)。

开天辟地,辟地开天。1912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月3日,蔡元培进入孙中山的内阁,被任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最初孙中山提名章太炎为教育总长,因各省代表会中有不少反对者,因此改为提名蔡元培,由黄兴向代表会说明,经投票一致通过。蔡元培曾力辞,但不允。

民国初创,如何用人、用什么人是一个难题。1912年1月12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给教育总长蔡元培有一封复信,收录在《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其中主要谈的是用人问题,孙中山的主张是“惟才能是称,不问其党与省也”,具体谈到章太炎,他说那只是友谊上的小嫌隙,不能拿他跟“反对民国者”作比(见《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19页,中华书局1981年8月第1版)。在《蔡元培全集》第二卷附图中,收录了该信的手迹。

孙中山属于意志非常之人,他曾对蔡元培说:“我不善处成功,而善处失败;愈失败,我的精神愈焕发。”而在众多的绍兴籍辛亥志士中,若要“论资排辈”,那么蔡元培先生当然排在首位。然而,“蔡元培比起其他一些辛亥志士来,与孙中山的交往不能算是最密切的,他们之间的友谊既无洪波巨浪,也无传奇色彩,用一句俗语来形容倒是很恰当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学者胡国枢在《孙中山与蔡元培的真挚友谊》一文中如是说(见《孙中山与浙江》一书第61页,1986年8月第1版)。

后来袁世凯篡权,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之时,在就职典礼上,蔡元培代表孙中山致祝词,希望袁世凯“为我中华民国造成巩固之共和政体”(见高平叔撰著《蔡元培年谱长编》上卷第41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世人大多没想到,袁氏当国没多久,他就做起了皇帝梦,把共和抛在了脑后,恢复了帝制,毁掉了共和。更没想到的是,这个袁大头上得急也倒得快,现在看去简直就是一个山寨版皇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