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凤卿与汪派艺术 (4)

中国戏剧大师回忆录 作者:梅兰芳 马连良 程砚秋


在这一段里,胡琴的衬托是非常重要的。王少卿托得巧妙灵活,所以几十年来凤卿就离不开少卿的胡琴。例如前面三个“我好比”的小过门和“思来”后面的小垫头,少卿都随着唱腔,掌握尺寸和表达情绪。这里也别忘了鼓板的重要性,而板眼尺寸又决定于演员在唱、做方面的交代清楚。总之,唱、做、打、拉必须成为一个整体,才能收到应有的舞台效果。

下面唱工步步上升,紧而不促,险而不危,重而不滞,腔简韵厚。改西皮后变为轻快流利,以表现伍子胥有脱险过关的希望,也都深入角色,符合剧情。

一般提到凤卿的“昭关”,往往忽略身段神情,其实他的做工并不逊于唱工。比如前面所说唱“一轮明月……”慢板时,椅子虽然正摆在大边,身子却斜坐着面对台角,可以避免呆板,又为了表演方便,像望窗看月的动作,就把观众带入诗情画意里去了。

又如伍子胥腰佩宝剑的处理问题,第一场见东皋公时说到“愚下正是伍员”,脸上显出警惕的样子,轻轻按剑,一种以防不测的心情,在这一小动作中能够自然地表达出来。起更后的“搜店” ,他轻轻拔出剑来,为的是怕有声音惊动主人,而姿势的熟练又露出武将本色。察看室内外情形时,宝剑横端灯后,以免晃眼,转身时,就用剑尖遮住烛灯,为的是挡风。这些身段,凡是唱昭关的演员都会做,可是凤卿做得细致、明显而又合乎伍子胥的气派。唱到“我本当拔剑自寻短见”时,不唱哭头,也不频频下锣,只在过门中加大小锣各一击。唱“拔宝剑”时就准备拔宝剑,唱到“寻短见”的“见”字,剑已半出鞘。开始做出要自刎的样子,甩开了胡子,头颈斜着微微往剑锋一凑,正赶上头一下大锣,接着神情突然一变,认为自杀是懦弱的,马上振作起来,把宝剑入鞘。恰好赶上第二下小锣,并不来回甩胡子,因为思想转变快,唱腔尺寸快,多加动作和锣鼓,反而会冲淡紧张情绪。从这个例子就能看出,一个演员不仅要能唱会做,同时必须熟悉文武场,凤卿对这方面十分讲究。少卿常对我说:“给老爷子做活,直提溜着心,拉错一弓子都不行。”萧长华先生常说:“一台无二戏”,这句话是包括演员、场面和所有舞台工作人员一应在内的。

在京剧里演关羽戏的都宗徽派,前有米喜 、程长庚,后有艺名三麻子的王洪寿。凤卿的关戏“战长沙”、“华容道”宗程,唱念方面比汪桂芬略逊,但功架则比汪好看,因为凤卿有武功基础。凤卿会与谭鑫培合演“战长沙”,凤卿扮关羽,谭扮黄忠。谭的“战长沙”也宗程,骨重神寒,与其他谭剧的风格不同。

凤卿先生的逝世,是戏曲界很大的损失!在他晚年,假使身体健康,可以有很大的贡献,以他的造诣,不但能够多演戏,还能把艺术传给下一代,谭富英、李少春都有意向他请教比较冷门的武老生戏,由于连年卧病,终于无法实现,这是他本人一直感到遗憾,而我们也替他深深惋惜的!

梅兰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