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父亲言菊朋的艺术生活 (3)

中国戏剧大师回忆录 作者:梅兰芳 马连良 程砚秋


我父亲在文化生活方面的兴趣也是很广泛的,他喜欢唐诗,他的那出“吞吴恨”就是根据杜甫“八阵图”诗中“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的意思改写的。他喜欢研究声韵音律,他自己编的“让徐州”、“白帝城”就是按他自己选择的字音制腔的,所以分外动听。他受古文学的熏染很深,在“卧龙吊孝”中那篇诸葛亮的祭文,就是他自己执笔的。他喜欢书画,常说:习字要从正楷入手,就像唱戏要练基本功一样,功夫有了,才能吸收其他流派,达到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地步。他又喜欢种花,特别喜欢梅兰竹菊,这种爱好,就像他的唱腔一样的淡雅宜人。

我父亲在四十岁以后,由于环境不好,心情欠佳,体力日衰,就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改走精致纤巧,讲究韵味的路子。结果引起了北京一些保守派的非议,他们认为言菊朋既然学的是谭派,就只能做谭派的“孤臣孽子”,不能有所改革。他们把言腔斥为怪腔,口诛笔伐,不遗余力,加上我父亲个性耿直,不善交际,所以约他演戏的人就越来越少了!那时候,红角儿在夏天和大冷天是不唱戏的,可怜我父亲就连那种日子都不大轮得到,时常在腊月尾边,我父亲望着那雨雪霏霏的天空。眼看还没有人上门来约他演戏,就仿效古人“插了梅花便过年”的办法,折枝梅花往瓶里一插,说声“唉!今年又要依靠梅花点染年景了!”那时不但没人上门来请他演戏,后来就连帮他调嗓,替他拉胡琴的人都找不到了,那些琴师们说:言三爷老不上台演戏,跟着他没有什么意思,而且言派戏的腔九回十八转,真伺候不了!

我父亲虽然在心境非常恶劣的时候,仍然很有幽默感,爱和孩子们逗笑,譬如北京那些专卖上品鞋的店铺,往往取些“青云斋”之类的吉祥市招。有一次,我父亲上街买鞋,我们问他:“上哪儿去买呀?”他就说:“上低头斋去!”我们就知道他上天桥地摊去买鞋了!晚年,他在绝望空虚之余,笃信佛学,自称老和尚,大有冷眼看世情之慨!

有一年,我父亲到南京演戏,我们一家人也就跟到了南京。一天,忽然一位同台的演员把我父亲拉回家来,原来我父亲因为满腹牢骚,恰巧经过励志社门口,就指着里边骂:“你们配谈新生活,你们连什么叫好戏都不懂!”幸亏那位同台的演员跟卫兵打招呼,说父亲喝醉了,才把他拉了回来。

我觉得我父亲晚年的“骂曹”和“卖马”最好,他在生活中经过一番波折,饱谙人情冷暖之后,已能把剧中人的心情和自己的心情融而为一了。在“骂曹”中,他把祢衡怀才不遇,无端被人贬辱的心中愤懑不平的情感体会得最为深刻。在“卖马”中,他那两句“遭不幸困至在天堂下,还你的店饭钱无奈何只得来卖它!”听了令人落泪。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