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戏小生无论唱念方面,昆腔味道都要比其他的行当浓厚。即以小生行的鼻祖徐小香言,原籍常州,迁居苏州,开始学的演的,都是昆曲。直到加入三庆班后,方才兼演皮黄,无论咬字行腔、身段动作,依然保持着昆曲的风格和韵味。在他的影响之下,京戏小生贵乎有昆味,俞振飞应是此中代表人物。
俞振飞夫人黄蔓耘女士能书善画,她为振飞设计服装,配色之雅淡宜人,图案之匠心独运,驰誉梨园,惜乎早逝!振飞衣箱中,褶子最多,程砚秋有一出新戏“风流棒”,振飞在剧中演荆瑞草,全出戏中更换十八件不同花色的褶子,并且不背乎剧情,后台同人叹为观止!
俞振飞的书法,为戏曲界第一人,他的尊人粟庐先生即为名书家,因为他老人家唱昆曲的声名太大,于是擅书之名,为度曲之名所掩。早年百代公司请俞老先生灌昆曲唱片,他曾将每一张片子的曲词工尺缮写成帙,后来在日本影印,薄薄一册,题曰“度曲一隅”。
振飞幼年,其父教之三事,一、写大字;二、拍曲子;三、吹笛子。振飞临北碑多年,曾拜名画家陆廉夫为师,因此兼通绘事,振飞学拍曲子,以多唱为原则,时常五十遍、一百遍地反复练习。振飞吹笛,笛风洋溢,与许百遒并称为“大江南北两支笛”。关于俞振飞写字,曾有一则笑话,当他和程砚秋合作时期,程时常贴私房本戏“金枪记”,他在剧中演窦娥之夫蔡昌宗,出场时间不多,但一开场就有他的戏,末了团圆又得他出场,中间最少得休息六七刻钟,他就利用这个时间,在后台为朋友们写扇面,因为求他写扇面的人特别多,正好趁此机会了却扇债。后来有人催他,他总说等唱“金枪记”次日,准定交卷,仔细一问,原来如此。
俞振飞腹有诗书,因之上得台去,儒雅风流,无与伦比。梅兰芳常说:“俞五爷台上那点儿意思,旁人做不到;姜六爷那点儿意思,旁人也做不到!”而这两位名小生,恰巧又同属梅剧团的成员,当时梅先生对他们二位的剧目分配,煞费周章,譬如演“宇宙锋”,姜演匡扶,俞演秦二世。演“虹霓关”,姜演头本,俞演二本。唯有“奇双会”,姜妙香必欲捧俞振飞,自请演保童,因之博得姜圣人的美称。梅兰芳在定制“奇双会”戏装时,共作三件帔,除掉桂枝一件外,赵宠之小生帔共作两件,其一属于俞振飞,其一则赠姜妙香,由此可见梅兰芳之设想周全,面面俱到!
程砚秋与俞振飞一度失和,其最后一次在上海天蟾舞台同台是我所促成的。程、俞合作之戏有“春闺梦”、“赚文娟”、“鸳鸯冢”、“碧玉簪”、“梅妃”、“费宫人”等,评剧家翁偶虹称程俞和好为延津剑合、乐昌镜圆,并非虚语,事实上,程砚秋有许多戏确实是非得俞振飞为配不足以生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