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不过是略列一二,总结来说,他唱腔方面除了主要吸收上述三大宗派之长外(内中以余三胜最多),其他前辈,凡有一二长处,他都兼收并蓄。彻底地讲,他的师承,并不死学一人,凡是比他好的,都是他的老师。另一特点,是他学古而不泥古,他所学别人,并非死学一举一动或一腔一调,而是在自己已有基础上,采取别人所长,甚至一出戏里融会几家的长处,再加以洗练功夫,即格调迥异,而成自己面目,迄今不衰的谭派之形成,其理在此,所以有人认为,集众家之特长,成一人之绝艺,自有皮簧以来,谭氏一人而已。
讲究音韵,演为新声
上节所讲是泛指他的师承而言,现在专对唱的方面,作一扼要的说明。
关于唱腔,首重字音,所谓音为乐本,乐以韵胜,举凡发声与收韵,全属吐字关系。字音正确,因之而所生之腔,亦必圆顺而受听,如果音声不解,韵理不明。上焉者人云亦云,唯知盲从,下焉者则别字伪音,不一而足,求其韵谐而律准,真戛戛乎难哉。
京戏字音,一本中州,盖中州为九州之中央,亦为全国之中,函夏正声,波及之区域甚广,计有湘、鄂、云、贵、陕、甘、桂、皖、汴、蜀等地。(按京戏虽亦属地方剧种,但以字音为上述如许区域,皆能听懂,犹如我们平时说话之国语,几普及全国,故京戏亦有国剧之称。)至中州音之有韵书,至元朝才有周德清之“中原音韵”。明朝又有范善溱之“中州全韵”,宋濂之“洪武正韵”;但此三书,体例如一般韵书,仅便检字,而无说明。至清乾隆时太仓沈苑宾(乘磨)所著“韵学骊珠”,以范之中州全韵为底本,参以中原音韵及洪武正韵,分平上去三声为二十一韵,入声为八韵,每韵又分七音之所属,于是音韵学上之阴阳清浊,出字收音等要旨全备,不但南词北曲,咸能适用,亦可为皮簧剧正音之一助。
本文非专论音韵,无法逐一详论,兹择其在唱念上必具之要点,简述如下:
1.五音
宫、商、角、徵、羽为五音。“宫”为喉音,“商”为舌音,“角”为牙音,“徵”为齿音,“羽”为唇音。另外还有“变宫”、“变徵”,统称为五音二变。这喉舌牙齿唇五部发音器官,如果能确切掌握,那么字的声母就能真切而清晰,所以这是发声之初先要讲究到的。
2.四呼
四呼就是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以及合口呼,简称为开、齐、撮、合。这四呼是指发音时,到归韵前,口腔保持的状态,如果口腔运用得法,每字发音才能准确地送入人耳。
3.归韵
上面五音四呼,是有关每字声发之初以及中间延伸过程,亦即每字的字头与字腹部分,所谓归韵,就是收音,也就是字尾部分,收音妥善,字的交待才算清楚。
4.尖团
尖是徵音,团是商角羽音。唱戏尖团字是最初步要弄清楚的,例如“张三上山,李四办事”,“宝剑令箭”等,内中“三”“四”“箭”是尖字,“山”“事”“剑”三个团字,如果不明尖团,就纠缠不清,听的人亦就不知所云了。关于这点,南方人较为困难,北方人因为语言习惯的关系,大都能随口念出而没有错误的。
5.分别四声
汉字早在汉魏时已有平、上、去、入四声之说,四声之中除“平声”外上去入三声都为“仄声”,那就是应用在诗词上的所谓平仄系别了。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北曲系统,北音无入声,所以把入声字,配隶到平上去三声之中,但又把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就成为阴平、阳平、上、去,就是现在通常简称为阴阳四声。阴阳四声,就是字的音阶之高低,升降等的状态,明了了四声以后,单字的发音即能准确无讹,连字成句后,亦有所依据,而对音阶之高低,升降自能处理适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