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海一人谭鑫培 (10)

中国戏剧大师回忆录 作者:梅兰芳 马连良 程砚秋


此外还有如何押辙(等于诗词之压韵,诗有诗韵,词有词韵可稽,京戏由繁而简,约字韵为十三辙),上口字的研究,三才韵的运用,音的清浊,上声字的变化,阳平字高唱的变格等等,此处无法一一说明。

以上所举,为唱念上吐字发音要旨,谭终生着力于此,锲而不舍,故能神而明之,高出前人,为后世楷模。

至于腔调方面,他除了吸收徽派之程长庚,汉派之余三胜,京派(即奎派)之张二奎,以及卢胜奎、王九龄甚至山陕梆子,京韵大鼓等长处外,再配合了精研字韵,并适应他“云遮月”的嗓子,于是创造出空前绝后的新声——“谭腔”。

精炼各剧,绝艺独多

京戏里的老生一行,向有“安工”、“衰派”、“靠把”三工之分。“安工”重唱,如“除三害”、“二进宫”、“乌盆计”、“碰碑”、“洪羊洞”、“空城计”等。“衰派”重做,如“状元谱”、“天雷报”、“桑园寄子”等。“靠把”重武,如“定军山”、“战太平”、“镇澶州”等。其实这样分类,是并不恰当的,例如列入衰派戏的“桑园寄子”,靠把戏的“定军山”、“战太平”,都是唱工特别繁重的戏,与女工的重唱,又有什么分别?又如安工戏里乌盆计的遇雨扫头下场,被毒后翻出桌子,碰碑的丢盔卸甲,以及空城计三报与斩谡等做表神情,亦非仅能死唱之安工老生所能胜任的。总之唱老生的要善唱能做并兼有武功,方算全材,此点除程长庚以后,当数鑫培为第一。

京戏之初具规模,乃系套取其他剧种拼凑而成,故所有戏目,类似者颇多。如演唱者平凡无奇,观者必日久生厌。但鑫培则不同,每剧均经过细心琢磨,刻意加工,所以他的戏,绝艺独多,例如:

“卖马”之耍锏,普通所耍者,虽然四门斗地位相仿佛,其实都是双刀套子,但谭所耍为真把式的锏套子。

“翠屏山”的一套“六合刀”,亦是谭独家所有的。

“定军山”,“阳平关”的几个大刀下场,斩渊的揉肚子及刀劈,都美妙突出,与众不同。

“战太平”一剧原为不被重视的开锣戏,但经过他增添唱做,成为一出出色的靠把戏,尤其被擒时“波龙骨”亦为一绝。

“打棍出箱”的踢鞋以及出箱之铁板桥绝技,亦为人所熟知。

“碰碑”的卸甲、丢盔,干净利落,亦为观众爱看的一绝。

此外如樊城之射武城黑,南阳关夫人自尽一场,黄金台的踢灯笼,盗宗卷的自寻,状元谱之打陈大官,骂曹之鼓套子,连营寨之扑火,甚至任何戏的细微末节,都有特别玩意儿而与众不同的。总之他的唱、做、念、打是到了有美皆备,无善不臻的境地,衡之谭以前及同时之生角,除程长庚为文武昆乱之全材老生外,其余贤如余三胜、张二奎、刘贵庆、华雨亭、王九龄、范四宝、冯柱、王洪贵、张如林、李六、王寿先、薛印轩、王德胜、铜骡子、喜儿、殷德瑞、周春奎、张三元、黄豹、张子久、卢胜奎、张三元、杨月楼、孙菊仙、汪桂芬、贾洪林、贾丽川、李顺亭、刘春喜等,或仅具一二专长,或泥古而不化,或非文武兼资,均不能如谭之能集众长于一身,别开生面,谓之空前,殆不为过。

谭以后之老生,名角虽多,但技艺日趋低下,不足深论矣。

至于他对演出的如何认真,如何忠于艺术,以及趣事掌故等,颇多足述处,以后有机会再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