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京剧世家谭门七代 (1)

中国戏剧大师回忆录 作者:梅兰芳 马连良 程砚秋


翁思再

京剧改革家谭鑫培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被梅兰芳评为中国京剧的代表人。当此谭鑫培诞辰一百五十一周年之际,京城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隆重举行了纪念汇演和学术研讨活动。谭门的艺术香烟绵延迄今已达七代,被许多梨园界人士视为祥瑞之兆。京剧,命不该绝?

前清咸丰三年,从河南过山西的风尘古道上,吱吱呀呀地行进着几辆独轮推车,这是一个流动的小戏班,班主名叫谭志道。因为家乡湖北江夏成了太平军和官军“拉锯战”的战场,民不聊生,他们不得不离乡背井,一路卖唱,巡回辗转了将近一年,终于进入河北境内,最后在天津安顿下来。

谭志道原是票友,唱的是家乡非常流行的花鼓调,后来下海成为楚调演员,主唱老旦,兼演老生。他的嗓音尖而丽,很像当地一种唤作“叫天子”鸟儿的鸣声,因此人称“谭叫天”。谭叫天由津而京,搭皮黄戏班子,入程长庚的三庆班,并与这位“程大老板”合作演戏。他无疑是“花雅之争”后期和京剧形成初期的一支生力军。

◎谭鑫培:改革京剧唱腔第一人

谭鑫培是谭志道的独生子,流转到天津时,才六岁。他七八岁开始练功,随父跑水陆码头,十一岁入天津金奎科班,十七岁拜在汉派老生余三胜的门下,其后长期在三庆班演武生,兼武行头目,又拜一班主程长庚为师。光绪五年,即一八七九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结识了张二奎的学生孙春恒,看了他不少戏,受到很大启发。谭鑫培得诸谭志道音乐天赋的遗传,有“小叫天”之誉,他饶有兴味地对老生唱腔进行了磨洗和改造。

“时尚黄腔喊似雷”,早期的京剧唱腔以高亢的气势为主,谭鑫培把直腔直调改得婉转多姿。尽管我们今天听起来,仍感到那么硬朗古简,其遒劲程度无人堪匹,但那时却被视为“颓靡”的“亡国之音”。原来,清朝末年,内乱外患频仍,许多人认为应该呼唤抗争治乱的“强音”,怎能一板一眼、慢条斯理地去玩味什么雅调呢?然而,韵味真是个迷人的东西,艺术的感召力是不可阻挡的。“国家兴亡谁管得,满城争唱叫天儿”,这句诗就是那时京城社会的真实写照。

光绪十六年,即一八九○年,谭鑫培四十四岁时,被选入清宫内廷戏班“升平署”,开始享受“内廷供奉”的殊遇。慈禧太后最爱点他的戏,“无谭不欢”。演毕,常赏以重金,还曾“亲赐黄马褂”。

京剧到了谭鑫培时代,完成了从草创到成熟的过渡,真正走上了艺术化的道路。他文武不挡,腹笥极宽,是老生艺术的集大成者,并为京剧舞台语音的湖广音规范奠定基础,还拍摄了我国第一部戏曲电影《定军山》。梅兰芳后来评价道:谭鑫培(和杨小楼)代表了中国的京剧。

于是,一些商人就开始在“谭鑫培”三个字上做文章了。他们伪造谭鑫培的假唱片,行销于市,导致谬种流传。直到解放后,还有一些国家电台以这些当年“胜利”、“物克多”公司出品的赝品为真,不时播放,弄得一些爱好者,对谭鑫培产生了是否“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的疑惑,真是冤哉枉也。当然,对于后人类似的评价,谭鑫培本人也应负一定的责任。大约在谭氏六十五岁左右之时,百代公司请谭鑫培灌第二批唱片,谭鑫培为使“肥水不外流”,就让儿子谭嘉瑞操琴,司鼓也未请“老搭档”担任。结果,蹩脚的伴奏拖累了谭鑫培,使他的演唱水平未能发挥,使这批唱片大为减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