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梦里依稀看淮安(4)

窗外风景 作者:赵日超


一 古 刹

一步恍若千里。千里只是一个擦肩。1600年之后,我沿着河下古镇斑驳的石板小径,穿过拥挤的人群,一步一步走近这座向往已久的苏北名刹——闻思寺。

在河下大桥上,我清晰地看见碧瓦黄墙的闻思寺,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庄严而肃穆。想象当年运河上下,帆樯如林、千船云集、熙熙攘攘的情景,人群中甚至有金发碧眼的欧罗巴人、身材矮小的琉球人、峨冠博带的高丽人、黑如木炭的马来人。逢上好日子,皇帝老儿一时兴起,能在河下上岸,那时节,万民欢呼,人头攒动,跟着万岁爷,一路跑一路叩着响头。

史料上载:闻思寺位于河下古镇古运河畔,始于唐末,成于宋初,到清康熙年间已是气势恢宏,香客如云。历史上淮安是宗教圣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在淮安都有较大的规模和影响,其中尤以佛教为旺。以龙兴寺、开元寺、闻思寺、湖心寺为代表的四大佛教场所,曾独领苏北地区佛教活动之风骚。宋时僧人兰盂重建该寺时,定名为大悲庵。到清康熙年间,寺院规模恢宏,香客如云,香火旺盛,尤当佛教吉日,更是盛极一时,屡有远道而来的高僧及文人墨客到此拜谒。

清康熙、乾隆、道光等皇帝曾到此寺参拜,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皇帝南巡,途经河下,参拜此寺,观其恢宏气势,察其香客神态,深有感触,钦赐寺名为“闻思寺”,寺名为康熙皇帝亲题。由此闻思寺进入辉煌年代。《楚州志》载:由于多种原因,闻思寺于新中国成立时已成瓦砾一片。解放后在其旧址上设立了淮安腌菜厂,寺庙建筑被拆除。

运河的帆影远离古镇而去,漕运、榷关、码头、渡口、水工都定格在那个远去的时代。因水而生的空前繁荣变得越来越飘渺,只留下四大寺庙的遗址,一段时期,除了散发出酱醋特有的气味和老卤大头菜的咸味外,很难再找到一点儿历史的痕迹。再后来,我们看到了一座座高楼大厦的崛起,却有了运河干枯的童年缺憾,有了运河浑浊的河水,这个憾事是非常残酷的,它剥夺了一代人甚至后代人最可宝贵的童年欢乐。没有历史的陈迹和倚靠在古寺庙红墙上晒太阳的乐趣,没有晨钟暮鼓的回荡,没有焚香叩拜的记忆,一个人的童年里缺少的东西太多了,这样的童年是完整的吗?!这样的缺憾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2005年,经市政府批准,由淮安区籍旅居香港的著名高僧济平法师主持募资在原址上复建了闻思寺。

站在古寺前,想着那句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千年古刹,却又是在沉寂300多年后,才重新焕发朝气的。人生若梦,运河的缺憾,何时才能有大的转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