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丁玲传》 《文艺报》(1)

丁玲传 作者:李向东 王增如


如果以级别和职务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丁玲在建国后头三年达到事业的顶峰。她以丝毫不亚于男性的级别、职务、政治地位和工作能力,与男性平起平坐地讨论和决定问题,在共和国中央领导机构中独当一面。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到了女性的解放和真正的男女平等。她的精神状态极好,可谓“意气风发”。叶圣陶相隔16年见到她,感觉还是那么热情,健谈,“只是服装改了,穿的灰布解放装,先前在上海经常穿的是西式裙子”。

党信任她,1950年春天,担任全国文协常务副主席,主持日常工作。7月中央任命她为文协党组组长,冯雪峰为副组长;1951年春天,接替周扬出任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此外她还是《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主任。读那个年代丁玲的文章尤其是散文,感情饱满得外溢,常常一发而不可收。看那个年代丁玲的照片,眉宇间洋溢着乐观、开朗与自信,即便与周恩来、宋庆龄这些大人物在一起,她也显得自然大方,毫无拘谨扭捏。1954年春天来到作协工作的丁宁,记述头一次见到丁玲的情景说,“上午9时许,先从大门口传来一串朗朗笑声,丁玲来了!只见一大群人簇拥着她,那情景,我毫不夸张,就像迎接一位女王,连平日面孔严肃的邵荃麟,也喜气洋洋的样子。一个个,对丁玲那份尊重,那份热情,毫无虚伪,绝对出自于真诚。”而那时,丁玲已经辞掉了大部分领导职务,只保留一个作家协会副主席,去写长篇了。

第一次文代会之后,文联和文协合署办公,丁玲说她的主要工作,就是主编文联机关刊物《文艺报》。丁玲在1985年秋天回忆说:“那时候文联是个空牌子,就是出一个刊物,没有别的工作,文联的工作归文学工作者协会兼管,事实上就是文学工作者协会来真正管事。那个时候主要的工作就是两个刊物,一个《文艺报》,是文联的,一个《人民文学》,是文协的,是个主要的创作刊物。《文艺报》由我负责,原来有个底子,陈企霞、萧殷在那里管,还有几个华北联大的学生,文代会的时候,原来有一张报纸,后来把报纸就装订成册,每期字也不多,这样我就答应下来了,觉得这个事情也不算太忙,稿子有来源,也有编辑,陈企霞编这个还是可以的,萧殷也是老编辑了。他们也说得很好,叫我少管事,挂个名算了,他们来管。四九年的事情也不是太多。我那时出国任务也重,回来了写点文章,也不显得矛盾。”

但工作远非那么简单轻松,因为中共自延安整风起,对于文艺是要“管起来”,文艺要服务于党的总目标,文艺工作者必须统一思想,统一步伐。这个在延安形成的政策,带进了新中国的北京,新文协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按照《讲话》精神,构建表现新时代新人物的社会主义新文学。作为文协主要领导,丁玲写文章做讲演,大声疾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这样几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前进的道路上——关于读文学书的问题》、《跨到新的时代来——谈知识分子的旧兴趣与工农兵文艺》。

1949年7月,丁玲在第一次文代大会上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言,对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进城后如何工作,如何与国统区人民包括作家相处,提出要求。她劈头就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要执行这个方向,必须由解放区所有的文艺工作者下决心去执行,刻苦努力,坚持不懈”,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进城后不能做客人,要“和群众一同做主人”,“先要有把工作做好的精神”,同时也要继续“改造自己”,“将已经丢弃过的或准备丢弃、必须丢弃的小资产阶级的,一切属于个人主义的肮脏东西,丢得更干净更彻底”。她提醒说,“我们要时时警惕着”,“还有很多旧社会的影响要时时来侵袭我们,我们自己的残余的、或者刚死去的旧意识旧情感都会有发展,有死灰复燃的可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