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丁玲传》 嶂头村(2)

丁玲传 作者:李向东 王增如


长治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古称“上党”,东倚太行山,西屏太岳山。长治市是晋东南地区行署所在地,管辖晋城、阳城、沁源等16个县。这一带是革命老区,八路军总部和中共北方局曾长期驻扎在地区下属的武乡、潞城等地,群众基础好,军烈属多,丁玲说“我们也确有回到老家的感觉”。嶂头是个大队,也是老顶山公社所在地,有两千多口人,离长治市只有十几里路,公路很好走,开车要不了半个小时。村子紧傍老顶山,山上有个林场。

他们临时住在社员李绪则家的小四合院里,院子里住着叔侄两家,给他们腾出三间正房,砖房,很宽敞,东边一间是厨房,另外两间打通成一大间,盘了一个火炕,还有放东西的阁楼,在村里算是好房子。吃饭,暂时先在村供销社搭伙,伙食比老百姓家里好些,早上吃小米稠粥,中午吃面食,面条、馒头、包子之类,晚上把早上、中午的剩饭放在一块儿煮,叫调和,村里都是这样吃法。

叔侄俩住东屋和西屋,每家有三个孩子,四男二女,大的上小学五年级,小的只有两岁。还有一位小脚老太太,比丁玲小四岁,丁玲却说她是“我的老师”,因为老太太“对人好”,“不自私,不向人家伸手要东西”,长年累月手脚不停闲,从早干到晚,却舍不得吃好的,晚饭就端着一碗开水泡锅巴,夹点咸菜,坐在丁玲家门槛上炕头上边吃边聊天,讲许多村里的新闻,丁玲戏称“她是我的情报员”。

最热情的是孩子们,丁玲说:“我刚到时,成了他们最欢迎的对象。几乎成天都要跑到我的房里,争着为我介绍这里各种各样的环境,描写我屋子里的老鼠如何如何多,如何如何厉害,要怎样对付……”早晨丁玲、陈明做广播操,孩子们也跟着学,晚饭后坐在门口乘凉,教孩子们唱歌、说快板。丁玲还写信要儿媳李灵源寄两本歌片来,特意强调,“西哈努克的《万岁毛主席》是一定要的。我们两人都喜欢它”。

丁玲家里有点什么活,大孩子就主动来帮忙,搬砖,搬煤,手脚勤快。哪家做了好吃的,总要端些来,其实也不过是些榆面饸饹、玉米煎饼面糕之类,端午节则是加了红枣白糖的黄糯米饭。陈明每次进城买菜,也总要送他们一些。丁玲说:“总之,他们喜欢新来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也喜欢他们。我们互教互学。院里生气勃勃,融融洽洽,欢乐非常。”又满怀欣悦地说:“两个月来,我度过了许多年来没有过的美好的生活。”从1966年文革爆发以来,嶂头村是最好的日子,他们又有了自己的家,有了安稳的生活。

在北大荒,人们叫她“丁大娘”,在嶂头村,人们叫她“老丁”!

刚来时,除了被捕时穿的一身厚衣服,和出狱时发的一身蓝卡其布单衣,就没有什么了。陈明从公社借来300元,买煤,买锅碗瓢盆,还想买一辆自行车。过了两天又借了200元,去长治市购置家具、柜子。半月后又借支300元。他们想把家安得好一点,生活方便一点,可能就要在这里度余生了。公社发了10斤棉花票、10丈布票,说不够还可以补充。8月中旬,他们的关系转过来了,长治市革委会通知说,陈明的工资和丁玲的生活费从5月补发,陈明仍按文艺8级,每月129元,丁玲每月80元。他们很满足。陈明问到他的工作安排,市革委会答复说不要着急,先休息。但陈明早已闲不住,下地去耪过玉米了,他找机会联系群众,多了解些当地情况。他们把存放在北京大翔凤胡同和黑龙江宝泉岭农场的物品写了详细清单,递交上去,长治市说要派人去查对找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