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丁玲传》 嶂头村(3)

丁玲传 作者:李向东 王增如


年底,他们的户口关系和粮食关系从黑龙江萝北县转来。宝泉岭农场地处萝北县境内。萝北县公安局开具的户口迁移证上,只有陈明、丁玲的性别和民族两项,其余项目皆为空白,并注明:“因其二人的户口底卡在文化革命中遗失,故有些地方无法填写,请你处按档案中给予填报为盼。”备注栏写着“76年布票未发”。

1975年7月1日,他们开始自己起火做饭。他们的供应待遇十分优厚,粮食供应比例是麦子50%,大米20%,小米30%,而干部仅为麦子、小米、杂粮各1/3。肉蛋油也都比当地干部供应标准高些,只是吃菜困难,村子里菜地少,缺雨水,只种些豆角、茄子、萝卜,数量也不多,农民平素常常只吃一点萝卜干下饭。陈明费了很大心思买到一部飞鸽牌自行车,每星期去市里一次,办点事,买点蔬菜,有时还能买点炼乳、干鱼、罐头,偶尔还能买到鲜鱼。丁玲给蒋祖林写信说:“这里的煤非常好,烧起来又就手,又省事、省煤。我们的饭菜很简单,一菜,一饭。我一个人就可以对付了,但叔叔抢着做。做饭时间不多,可以边看报。但我们吃得很慢,饭后也定要休息一会。现在我们都不抽烟了,稍稍喝一点茶,坏茶叶也将就。”

到嶂头后,他们最着急的是与儿女亲人取得联系。丁玲给祖林、祖慧写了信,陈明也给上海的弟弟鼎祥、北京的五妹舜芸写了信。6月15日,丁玲接到祖林的回信,这是亲人的第一个回音。自此丁玲与儿女之间,就开始了频繁的、为期三年半的纸上交谈。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的《丁玲全集》里,1976年写给家人的书信有8封,其中祖林、祖慧共6封;1977年14封,其中祖林祖慧各6封。1978年有32封,其中写给祖林一家有23封。丁玲的信大都写得详细绵长,这第一是她对于亲人的思念,第二是她处境孤单,第三她有充裕的时间。她对祖林说:“每天想到要给你们写一封信,这是我最乐意做的。我要把我最想同你们说的话说出来……”又对祖慧说:“我能谈话的人不多,又很希望和你们谈心,谈思想,谈有趣的生活……”

在她心里,祖林的位置高于祖慧,她不但把祖林当做儿子,而且当做能够完全理解她的知音、能够拿主意的参谋。母子之间不仅聊家常,而且分析形势商讨对策,所以丁玲写给祖林的信最多,也最长。1975年7月的一封信,从12日写到17日,8000多字,8月的一封信,写了5000多字。

这时祖林已经有了女儿,祖慧生了儿子,丁玲既是奶奶又是外婆,对于隔代的小辈充满慈爱和关切。1978年初,儿媳李灵源带着孙女小延从上海来到嶂头村,从那之后,丁玲又开始给小延写信,其中1978年9月一封近万字的信,后来以《我的中学生活的片断——给孙女的信》为题单独发表,成为研究丁玲少年时期十分重要的资料。

1975年8月,正在京郊大兴黄村五七干校的蒋祖慧,与爱人周良鹏悄悄来到嶂头,住了一周。祖慧上次见母亲,还是1959年夏天,她在莫斯科留学,暑假里回国,去了汤原农场。母女一别,已经16年了。他们带来一木箱食品,大部分是罐头,那时北京肉罐头一次只能买两个,要排几次队才能多买一些。祖慧说,就是那一次,妈妈才告诉她冯达的事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