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想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旅行,我们需要做什么呢?首先需要确定的是地点,了解自己想要看什么样的风景,体会什么样的风土人情,否则漫无目的出行很难让自己满意;其次要准备好旅途中需要的东西,很多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可能会陷入麻烦;接下来需要搜集信息,看看别人是怎么玩的,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这些信息来确定好自己的行程;经过周密的准备,最终手里拿着一张标好行程的地图,就可以顺利地到达目的地,享受自己的旅程了。
找工作和旅行有什么相似之处么?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两件事情是如此的不同:他们会花上一个月的时间开始搜集资料,选择地点,邀约好友,购买物品,确定行程,订好机票等等,计划可谓相当的缜密;然而他们找工作的时候,却是相当的简约,花上半个小时,找份简历换上自己的名字,潇潇洒洒地毫无准备地应对各种笔试面试……
然而,工作是如此的重要,抛开巨大的生存压力、前途影响以及成就感这些因素不考虑,即使是想到我们要在毕业后的三十多年里都要每天八小时和“工作”在一起,这段时间可能比和自己的另一半待的时间还要长。我们不上升到找男女朋友的高度,我们按照策划旅行的步骤,结合我个人的一些经历,来看一看找工作这件事情。
第一,选择目的地:出发之前首先问问自己,我想看的到底是蔚蓝的大海,是茫茫的戈壁,是著名的历史遗迹,还是巍峨的高山呢?粗略地确定了自己的兴趣之后,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时间、金钱以及以往的游玩经历,确定一些具体的地点。
这对应到找工作之中就是完成自我定位,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和行业。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关于这个题目,市面上已经有了很多的书。我推荐一本自己看过的《哈佛职业规划》。这本书是哈佛职业指导中心的专家撰写的,内容主要是在为哈佛毕业生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我觉得这本书中的一些观念可能更接近名校毕业的学生。这本书中列举的一些实际案例引人思考,许多工作过许多年的人,有的是成功的CEO,有的是名声显赫的专家,有的是受人尊重的医生,他们取得了外人眼中的成功,然而他们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每天都很痛苦,要不就是找不到目标,有的人没有任何成就感。他们在出发之前没有好好想自己到底想要看什么样的风景,所以走得再远也达不到目标。更不用说,更多的人因为没有目标根本走不远。所以我们首先要确定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和行业。
关于如何做好自我定位,这本书里有详细的介绍,并且学校的就业信息网上也有专业的测评。简单地说就是能够舍弃掉外界的影响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些外界的影响可能包括:金钱与地位,家人的期望,技能的限制等等。
我本科在电子学系,研究生在智能科学系,身边的同学大多是选择了技术开发的道路。可是我自己一直对管理更感兴趣,《哈佛MBA教材》、杰克?维尔奇的《赢》、《蓝海战略》等经管类图书我都喜欢,每次出了新书都第一时间购买,然后等着这本书变成排行榜第一,还有就是不断地讲书中的思想给周围的同学和朋友讲,这些书对于我来说要比程序设计和电路原理更具吸引力。
我平时也喜欢打游戏,不过和其他同学喜欢CS和《魔兽争霸》等等不同,我最喜欢打的游戏是《主题医院》、《冠军足球经理》、《模拟城市》这种经营类的游戏,虽然这类游戏在很多人看来相对比较无聊,但是对于我来说,控制着资源和人,去实现自己的设想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所以可以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大把时间来玩这些游戏。我希望以后能够脱离虚拟的世界在真实中体会这种幸福。
虽然在平时,班级工作和社团中都很少参与,但是我还是觉得自己对于和人打交道比较擅长,也比较喜欢。技术上呢,也做得还算不错,做完一个项目也很有成就感,可是想想如果自己一直艰苦地做开发工作,可能真是需要硬着头皮,那么很难有所成就,并且也太对不起自己了。
当然人也不能不考虑到外界的因素。我分析了一下自己:接受了七年严格的技术学习,还是在IT这个领域有一定的背景的;虽然我对管理感兴趣,可是比起众多管理科班出身的同学,以及很多课余社团经历丰富的同学,我想我和他们相比在这方面没有优势。经过简单的分析,我把目标缩小到咨询公司(特别是IT咨询公司),IT公司的非技术类职位(销售,技术支持和管理等),然后把我对口的技术开发岗位作为最后的备选。
这些是我在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的一个初步认识。当时对很多东西还不了解,所以就开始看一些相关的资料。首先是在BBS上查询资料,了解行业。听了北大咨询协会的一些讲座之后对咨询慢慢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这个行业的运作模式和主要的公司等等;对于IT类的非技术职位也查询了一些资料,了解有哪些公司提供这些职位,做这些职位的人每天的工作是什么,需要的素质是什么。查看了一些资料,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自己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参加学校的一些宣讲活动和讲座之类,进一步对这些行业、公司和职位进行了解。最后就是通过朋友了解这些行业和工作的直观体会和内部观点。
经过调研之后,颠覆了我之前的很多想法。比如之前认为医疗仪器是一个不大的行业,可能进入这个行业发展前途会受到限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然而后来发现原来医疗仪器这个行业比整个IT行业的产值还要大。比如之前一直以为在大公司做测试的工作很无聊很没有前途,做开发要比做测试好得多,但是后来了解到测试工作也需要深厚的技术功底,做好了同样可以晋升为资深测试进而参与管理工作。各个工种都是流水线上平等的一环,找到适合自己而自己又能做好的工种,都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步,做好准备。选定了旅行地点之后就要进行相应的准备,比如攒够足够的资金,办理各种证件,购买需要的衣物,储备体能,安排出行时间。
对应到找工作中呢,就是为自己做各种积累,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找工作的时候再有激情,没有硬性的技能或者指标,也会寸步难行。
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目标行业和目标职位的情况,需要了解这些行业和职位要求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准备可以分为长期准备和短期准备,长期准备包括课程成绩、项目经历、奖励荣誉、社团经历和英语能力、兼职经历等;短期准备的是一些技巧,比如面试技巧、简历和求职信的文书技巧、突击知识等。
比较起来,长期准备的东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需要不断磨练自己,比如对于咨询行业来说,英语就是比较高的门槛。大的咨询公司里上司都是外国人,项目比较国际化,需要与国外同事进行沟通,所以书面和口头的英文水平就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是否能够得到这些工作。英语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生期间的一段经历给我好好上了一课。实验室来了一个美国的博士做访问学生,我们有一次讨论问题的时候,我提到了“现场直播”这个词,我没注意live这个词在表示“直播”的时候与表示“生活”的时候读音不同,所以老外听到后一脸茫然,眼神中透着无辜,肩膀耸得夸张;我看了那叫一个着急,开始解释“现场直播”,我提到了电视台,卫星转播车,卫星,环绕地球,无线电波,实时观看……快吐血了,这位博士老兄还是没能明白。把我打击得,心想就是咱美术功底差,要不然就给他画个示意图。最后连比划带指,终于让他明白了。这么糗的经历也让我明白英语在沟通中的重要性,不是差不多就可以了。
还有位仁兄今年去某石油公司面试,法国面试官操着英语问他问题,问他油田上那么辛苦他为什么喜欢去,这位仁兄心想,直接说惦记着一天一百美元的补助也不大合适,只能硬着头皮说,俺就是喜欢艰苦困难的地方。老外听了眼睛睁得浑圆,忍不住来了一句:“Areyoucrazy?”咱们这位兄弟还真是不吃亏,马上一句:“YouareCrazy!”老外脸都绿了。最后果然这位老外心胸不够开阔,没有体谅到我们的英语不够过关的客观原因。可见英语在外企中还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我在找工作之前的一年,坚持阅读《商业周刊》英文版,每天在电脑上看CNN电视台。因为之前也有考过GRE和托福,英语基础还算扎实,虽然开始有些痛苦,但是慢慢地自己就喜欢上这本杂志,它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只是可惜这本书的亚洲英文版取消了,只能在网上看。当时也计划参加学校的英语角和找英语语伴,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达成。经过努力,自己的英语还是在这一年中有了较大的进步。
另外很多公司都比较重视实习,然而现在得到实习的机会并不容易,特别是大公司的实习经验更难获得。从某种角度来说,获得好的实习机会可能比获得好的工作更难,因为很多公司招聘正式工作时会开展笔试和多轮面试,投入比较大的精力,选拔严格,而对于实习招聘却投入精力很小,招聘人少,而且对应聘者要求相对较低,所以随机性更大。我在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也制作好一份实习简历,然后针对清华水木和北大未名等BBS发布出来的信息疯狂地投简历,当然被“鄙视”得厉害,投了100多份,最终只有一两个机会。最终在惠普做了短暂的技术支持工作,没想到这也为我得到正式工作做了良好的铺垫。通过短暂的实习使我对技术支持有了感性的认识,了解到了技术支持需要的能力,以及如何从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各种支持手段的优缺点等等。虽然都是粗浅的认识,但是可能学生中对这些方面有所了解的人也并不多。坚持不懈地寻找合适的实习机会,从实习中深入挖掘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会让自己的求职之路变得平坦。
短期准备是对一些技能的准备,如果把长期准备看作是内力的修炼的话,那么短期准备就是要学会一些具体的招式来把自己的内力显示出来。很多书里都详细介绍了如何书写简历和求职信,以及如何面试等,在这里我就不详细展开了。不想花钱的话,北大未名和水木清华BBS,Hiall的网站都有很多有用的东西。
当然理论需要通过实战来证明。比如发送简历找实习机会总没有回音,就要仔细检查简历是否存在问题,简历是否符合这个具体的公司和这个具体职位。面试过程中也要不断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曾经申请过一家著名公司的文书整理的兼职工作,当时感到这么简单的工作,我一个北大的硕士肯定能做啊,他们让我去面试,我也没有做任何准备,觉得他们也就是和我说说应该怎么做这件事情,谈谈给我多少工资什么的。然而到了位于国贸顶级写字楼中的公司以后,我发现面试我的人穿着正式,手里拿着我的简历和厚厚的一打资料,还有笔记本电脑等等,看来是要玩真的了。我自己先变得有点心虚了。果然,他们问了我很多问题,还有一个笔试,我措手不及,略微有些慌乱,最终也失去了这个实习工作。回来后我仔细进行了分析:他们这个工作虽然很简单,但还是需要细心的人才可以称职,所以他们着重考察这些方面,而我又显得心不在焉,大大咧咧,所以被淘汰不足为奇。公司寻找的往往不是能力多强的人,而是适合这个工作的人。不过不成功的经历也使我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高度重视每一次面试,从穿着到可能问到的内容都进行充分准备,没有把找实习过程中的郁闷带到找正式工作中。
第三步:细化计划,确定行程。在确定了目标和做好各种准备之后,就要进入实际运作阶段。你要查找别人的游记,确定具体的行程,知道到什么地方坐什么样的车,到什么地方吃饭和到什么地方住宿等琐碎的问题。
真正进入找工作阶段之前,需要具体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某一家公司,了解这个公司提供的某个职位,了解公司对某一特定职位有什么具体要求,了解某一具体职位的面试环节等等。
同一个行业的公司,其产品侧重点、管理风格、公司文化、人才策略等各方面都是不同的,我们要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来有针对性地准备如何穿着、如何回答某一具体问题等细节。同一公司中的不同职位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同样是销售职位,内部销售、外部销售、销售代表、直销销售这些职位的工作内容很不相同,对于人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不相同。所以在简历准备和面试准备方面都要有所侧重。
我下面就来说说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面试。一个中文名翻成“火星”的食品公司,是我得到的第一个正式面试机会。找工作时我把我想找什么样的公司和什么样的职位发给了一些要好的朋友,让他们帮我留意。一个朋友的朋友在这家公司工作,他打电话告诉我说公司在北航招IT培训生,北京只在北航,而且是当晚宣讲,第二天面试发完所有offer。据说这家公司公开招聘的职位简历录取率在千分之一,所以还是个不错的机会。第一轮面试是很简单的英语面试,第二轮是群组行为面试,小组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拼图任务,然后通过电话指导别人完成同样的拼图任务。我上来之后就占据主动,组织大家分配任务,一组人去拼图,我和另一组人来想如何通过电话指导别人拼。结果拼图的人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拼出图来,整个小组都来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都开始慌乱。在最后时刻我一个人独自拼了出来,但是通过电话指导别人的时候,大家又忘了之前商量的策略,你一言我一语,最终没有完成任务。我本来觉得自己单独拼出拼图,又起到主导作用,应该能够留下,结果小组里一个没怎么说话的女生留下了,我却被淘汰了。我当时很不理解,后来经过深刻的反思,发现“火星”这家公司很低调,不喜欢张扬的风格,所以我可能表现有些过。
除了这些技巧性的东西,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我自己还算好,算得上越挫越勇,越是失败越是多寻找合适的机会,继续修改和投递简历,直到拿到满意offer。当然我也有一些教训,比如之前我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咨询行业,准备与咨询相关的面试,准备英语口语等等,但是当各大咨询公司开始招聘之后,我变得信心不足,觉得投递一份咨询公司的简历要写很长的求职信,而且几率又很小,所以就没有投递,把精力放在了IT公司上。我的一个好朋友,条件不错,可是一直进展不顺利,都到了一月各大著名公司都已经停止招聘,但是他却没有放弃,在社招的职位中拿到一个非常好的offer。另一个朋友也是,清华理工背景却执著地要进入咨询和投行,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之后,最终在过年的时候拿到顶级投资银行的职位。我自己和周围人的经历告诉我,只要不放弃,永远都有意想不到的好事发生。
在屡次失败和奋起的反复中,我终于得到了去微软的机会。这可以看作对自己充分准备、辛勤付出的回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