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培根
培根(1561—1626),英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散文大师,毕业于剑桥大学。至今在剑大三一学院名人堂里置放着培根大理石雕像(和他一起的还有牛顿、拜伦、达尔文)。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观点,倡导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奥秘。马克思称他是“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因受寒致死。纵观“随笔”这一体裁主要肇始于法国的蒙田,但培根对英国的随笔有开创之功。出版有包括58篇短文编成的《随笔》集。他的文笔紧凑老练,说理透彻,见解独到,警句迭出,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顺境易见劣性,逆境才现德性”、“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这些充满智慧的话语,都是人生经验之谈。《论美》指出: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倡导人们把形体美和德行美结合起来,使外在美和内在美兼备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分析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形,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何新译)
奥古斯都和菲斯帕斯都是古罗马著名皇帝。腓力普王,法国国王,1285—1314年在位。爱德华四世,英格兰国王,1461—1483年在位。阿尔西巴底斯,古希腊著名美男子。伊斯梅尔,波斯国王,1499年即位,有武功。
阿皮雷斯,古希腊画家。丢勒(1471—1528),德国画家、雕刻家。